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以中方古镇为研究对象,从古镇的文化入手,探寻古镇的发展和演变规律,解析空间形态特色及传统民居建筑的地域特征,提出保护古镇历史文化遗产并促进古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构想。全文共分为7章,第1章为绪论,第2-6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分别论述了中方古镇的历史演变、格局空间、街巷空间、建筑类型和特色,提出“从文化入手,发展古镇旅游业”的保护与发展构想,第7章为结语。中方古镇以荆坪古村为起源地,经逐水而聚的草市发展而来,因自然环境、交通、经济、社会和镇区功能等因素影响先后经历了形成、发展、繁荣、衰落、复兴五个历史阶段。自然元素在一定意义上限定了古镇的外围界限并影响到古镇的空间格局,使古镇形成了“一村一渡口,一河一街区”的镇区形态,而社会、经济、镇区功能等与人类有关的元素则直接从内部引导了古镇的格局,使其逐步发展为双核结构。清晰的“十”字型街巷结构,大于一般古镇街巷的尺度,通透直接的街巷空间,都明确的反映出古镇的功能特色,街巷空间的形成就是对古镇地域文化、功能需求、人们生活方式等表相元素的反映形式。中方古镇的建筑保存完整,本文按建筑空间和建筑功能进行了类型分析,其中以仓屋为主要建筑空间的街屋建筑是其特色建筑之一,对建筑特色进行总结,对建造技术进行分析,有利于对当今社会的建筑设计和节能带来新的发展思路。作为“潕水文化”的起源地,中方古镇具有独特的双核结构空间格局,宽阔直通的街巷空间,丰富并具有特色的建筑类群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应该给予保护,并应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相关产业使古镇重新获得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