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研究血乳酸值、血酸碱度(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前后的变化及临床意义。2.观察AECOPD合并Ⅱ呼吸衰竭患者在NIPPV治疗前后呼吸、心率的变化,进一步探讨NIPPV治疗AECOPD合并Ⅱ呼吸衰竭的临床有效性。3.观察NIPPV给予不同参数设置在治疗AECOPD合并Ⅱ呼吸衰竭时临床疗效。材料与方法1.对象选择: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呼吸科2008年1月—2010年12月住院诊治的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120例。2.分组设计:2.1分组方法将入选的符合标准的120例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治疗组60例。将治疗组随机分为A、B两亚组。2.2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包括吸氧、控制感染、解痉平喘、利痰止咳、纠正电解质紊乱以及营养支持等治疗;治疗组采用常规治疗加间歇NIPPV治疗。治疗组A、B两亚组NIPPV参数设置不同。3.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组间性别及率的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治疗结果比较采用配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治疗前一般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前肝功能(ALT, AST),肾功能(BUN, Cr)及空腹血糖(PBG)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血气分析及血乳酸值比较:两组治疗前血PH值、PaO2、PaCO2、血乳酸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小时两组血PH值及PaO2上升、PaCO2及血乳酸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血PH值、PaCO2、PaCO2、血乳酸值变化情况,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发现两组患者因病情加重需要进行气管插管比例不同,对照组占53.3%,治疗组占33.3%。两组比较选用χ2检验,比较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临床症状及体征的观察:两组治疗前呼吸及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经过治疗后患者自觉症状缓解,呼吸及心率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呼吸及心率变化情况,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5例出现咽干,3例出现腹胀,经对症处理后能坚持使用呼吸机。4参数设置不同在治疗AECOPD合并Ⅱ呼吸衰竭时疗效比较:治疗组A、B两亚组治疗前一般情况、血PH值、PaO2、PaCO2、血乳酸值、呼吸及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亚组经NIPPV治疗后PaO2、PaCO2、血乳酸、呼吸及心率变化情况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PH值变化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发现在治疗过程中由于病情加重需要进行有创通气的比例不同,A亚组占7%,B亚组占26%。两组比较选用χ2检验,比较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NIPPV治疗可以改善AECOPD合并Ⅱ呼吸衰竭患者血乳酸水平。2.NIPPV治疗可以使AECOPD合并Ⅱ呼吸衰竭患者血PH值及PaO2上升、PaCO2下降,改善患者呼吸及心率,降低气管插管率,有利于疾病的恢复。3.进一步证实NIPPV是治疗AECOPD合并Ⅱ呼吸衰竭的有效方法。4.使用NIPPV给予不同参数设置在治疗AECOPD合并Ⅱ呼吸衰竭时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