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汉语中有大量的以“一边…一边…”“一面…一面…”“一来…二来…”连接而成的并列复句。本文在语法化理论的基础上,对这三个表并列关系的框式结构进行贯通古今较为系统的语法化研究。除绪论外,本文主体部分共四章,分别对“一边…一边…”“一面…一面…”“一来…二来…”的语法化过程以及语法化演变的动因进行比较分析。本文“绪论”部分主要是对论文的选题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对象的界定以及论文的语料来源等内容的说明,最后的结语部分是对整篇论文的总结概括。第一章,“‘一边…一边…’的语法化”。通过对先秦、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以及现当代时期进行详尽的结构演变描写后,可以发现,“一边…一边”在早期文献中都没有查到相关记录,最早较多出现是在北宋文献中,但还没有凝固下来,多是“一边”单独使用,意思是物体的周围部分或者是某一个方面。到了明代大量出现,清代基本固定化。在充分分析语料的基础上,对“一边…一边…”的语法化进行的动因分析,发现从动词“边”到后来“一”与“边”连用,再到组成“一边…一边…”,在漫长的语法化发展过程中,语言的使用频率、句式构造、语用环境和语义表达等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第二章,“‘一面…一面…’的语法化”。首先,按发展轨迹梳理了“一面…一面…”在各个时期的使用情况,可以发现在早期的文献中多是量词用法。框式结构的用法最早出现是在北宋,到了明代,“一面…一面…”此类框式结构已经大量出现,清基本固定下来,民国直到现当代,用例更加普遍。对“一面…一面…”的语法化动因机制进行分析,从语义和语用方面入手,结合认知语言学等理论知识,分析其语言内部和语言外部的原因。最后,总结概括“一面…一面…”语法化的过程特点,发生变化的原因机制,说明对此类框式结构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第三章,“‘一来…二来…’的语法化”。“一来…二来…”结构最早出现是在南宋文献中,但是语料匮乏。元代文献中,在164条相关用例中,已有112处是“一来…二来…”成对出现在句子中的用法,尤其是元代杂剧和散曲中很多见,但还并不全部是表示并列关系,也还没有凝固下来。到了明代大量出现,有310条文献记录,“一来…二来…”表并列关系的框式结构用法更加普遍,清代用例更加普遍。在仔细分析语料的基础上,对“一来…二来…”的语法化动因机制展开分析,结合认知语言学等知识,从句式构造和语义表达,认知规律几个大方面来探讨该框式结构的语法化动因。最后,概括“一来…二来…”语法化的过程特点和演变的动因机制。第四章,“几类汉语并列关系框式结构的比较分析”。本章总结本研究的基本结论,把三个框式结构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从三者语法化的轨迹可以发现,在早期的文献中此类框式结构出现极少,甚至没有,到了北宋以后开始较多地在文献中出现,到明代后大量使用,清代开始成为固定的框式结构在文献中普遍出现。考察和分析“一边…一边…”“一面…一面…”“一来…二来…”三者的句法语义关系以及由其连接的并列复句的句法语义关系,结合认知语言学、构式语法理论等,比较三者在语义表达、语用环境方面的异同,使用时什么情况下可以互换,什么时候不可互换。最后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此类框式结构语法化的特点、机制、动因的一致性、差异性及以后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