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在Ilizarov微创牵张技术下,受持续牵拉应力的跟腱腱骨结合部发生的组织学改变,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第一部分:在18条实验犬右后足踝关节处分别装上Ilizarov外固定支架,采用1mm/d的牵拉速度,制造足下垂畸形,致踝关节跖屈20°,摄X线片证实后,维持固定3周,再以1mm/d的速度将已僵硬的垂足畸形持续矫正,并分别于开始矫形后第2、4周,取双侧后足跟腱腱骨结合部标本,通过光镜、透射电镜观察腱骨结合部的组织学变化。第二部分:通过在临床典型病例中运用Ilizarov技术配合中药内服,对患者治疗全程中症状、体征、生活质量等方面的观察,了解此治疗方法的有效性。结果:第一部分:1组织学观察:第2周时:跟腱腱纤维较平直,其间的细胞结构尚完整,纤维软骨区软骨细胞增多,远侧部分钙化。PAS染色可见未钙化纤维软骨区的软骨细胞内PAS阳性颗粒增多,钙化纤维软骨区的软骨细胞不含PAS阳性颗粒。潮线呈现向纤维软骨区上涨、增宽的曲线。第4周时:跟腱腱纤维更加平直,其间的细胞结构尚完整。纤维软骨区明显增厚,特别是腹侧面,其远侧端部分出现了明显的钙化,而近侧端部分,向腱区扩张。PAS染色可见未钙化纤维软骨区的软骨细胞内PAS阳性颗粒较2周时减少,钙化纤维软骨区的软骨细胞不含PAS阳性颗粒。潮线较前上涨、增宽,腱骨关节面软骨细胞轻度增生。2透射电镜观察:第2周时:软骨细胞呈椭圆形,核偏离,常染色质为主,胞浆多,高尔基复合体、核糖体、粗面内质网、线粒体数量增多,结构尚完整;胶原纤维结构较紊乱,部分断裂,可见新生的细小胶原纤维。第4周时:软骨细胞形态不规则,核偏离,出现部分染色质边聚核膜下,细胞表面有伪足,胞浆及高尔基复合体、核糖体、粗面内质网、线粒体等细胞器数量较前减少,并可见粗面内质网及空泡变性,线粒体双膜结构良好。胶原纤维大部分排列整齐,可见增生的胶原纤维交织排列。第二部分:Ilizarov技术配合中药内服在矫正足踝畸形中对缓解术后无力、肌腱末端疼痛不适等方面疗效确切。结论:1.在Ilizarov微创牵张技术适度牵拉应力下,纤维软骨先多后少,提示我们在临床中在调节速度方面可以采用先快后慢,快慢结合的方法。2.在Ilizarov微创牵张技术适度牵拉应力下,增大了纤维与骨的接触面积,加大了跟腱的作用力臂,是一种塑形改建,是代偿性反应,是一种适应性改变。3.在临床中应用Ilizarov技术配合中药内服矫正足踝部畸形,其在矫正足踝畸形及缓解术后无力、肌腱末端疼痛不适等方面的疗效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