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背景下的我国商学院信息化发展模型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ro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商学院(Business School)作为高等教育机构中较特殊的一员,更加贴近市场、更加国际化,既要承担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职能,又要依靠自身能力通过MBA、EMBA和高层培训项目进行招生盈利,并吸引校友和企业捐赠来获取足够的资金保障学院的发展需要。当前形势下,商学院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参与国际认证和排名、提升声誉等压力,发展中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商学院信息化发展是支持学院参与国内外竞争、国际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商学院可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核心竞争力,通过信息化规范、固化内部管理流程、提升整体管理水平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提升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并关注使用者对信息服务的需求,为学院的主体——教师、学生、校友、合作伙伴等核心用户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信息化服务,提高师生的整体满意度、提升品牌形象,更多地获取生源和捐赠、增加收入、参与国际认证和排名。商学院信息化水平是衡量商学院发展和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信息化发展对商学院是非常必要和有意义的。商学院信息化与高校信息化不同,一方面需要考虑自主进行的MBA、EMBA、高层培训等项目的招生、市场营销、培养和校友管理等丰富的信息化需求,另一方面还需考虑管理颗粒度比学校相关部处要更精细但学校无法提供的一些工作的信息化需求(如教师工作量年度统计汇总(包括教学、科研、社会活动与服务)等),因此商学院信息化建设有其紧迫性和必要性。目前我国商学院信息化发展水平与国外商学院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以哈佛商学院为代表的国际一流商学院已实现了以客户关系管理为核心的业务流程应用和信息服务集成,能够为用户提供集成化、一体化的信息服务。而我国商学院信息化发展普遍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为:缺乏整体规划、多头建设、各自为政、信息孤岛现象显著,数据不统一、不准确、不共享,无法为国际认证提供准确的数据;用户入口不统一,对用户的重视程度不够,用户满意度低;信息系统建设成功率低、达不到预期效果;用户使用信息系统意愿和使用率较低,造成资金浪费。因此基于上述我国商学院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对我国商学院信息化发展问题进行系统性的研究,以期为国内商学院信息化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的借鉴和参考。随着“智慧校园”概念的到来,商学院信息化也需要顺应新技术的发展,充分利用新技术、新理念进行建设,使之更好地为学院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向着“智慧商学院”的目标不断地发展前进。商学院既具有高等教育机构特点,又具有市场化的企业特点。目前对商学院信息化发展的研究是缺失的,或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角度,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借鉴高校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对智慧校园背景下我国商学院信息化发展问题进行系统性的研究,主要包括新形势下商学院信息化发展路径和总体规划设计方案、影响商学院集成信息系统成功的关键因素以及影响商学院用户(特别是教师)接受信息系统的因素等几个方面的研究探讨,得出的结果和结论为智慧校园背景下的我国商学院及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实施和使用推广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参考,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首先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回顾的基础上,从商学院信息化概念、内容、与高校及企业信息化的区别联系等方面分析了商学院信息化内涵,提出商学院信息化用户关系模型;然后基于客户关系管理(CRM)、生命周期和URP规划等理论对商学院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进行了方案设计,并给出建设规划中的关键点建议;在此基础上,基于深度访谈和二手资料分析,提出了商学院信息化发展中的“数字商学院”的四阶段和“智慧商学院”的三阶段成熟度模型,并给出了评估方案。接着,本文借鉴企业IS、ERP系统的关键成功影响因素相关理论,结合高校信息化及商学院特点,采用关键因素法,从战略、项目执行、技术、组织管理和外部环境几个层面,构建了影响商学院以CRM为核心的集成信息平台系统成功的多因素模型及系统成功的评价模型,将商学院规模、层次和性质作为调节变量,用结构方程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确定出关键影响因素,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为我国商学院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最后,基于技术接受统一理论UTAUT系列模型,结合商学院特点,以网络教学平台系统为例,从教师角度建立了商学院信息系统采纳接受的影响因素模型,利用结构方程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确定出教师采纳接受E-Learning系统的影响因素,并对我国商学院建设和使用推广E-Learning系统和信息系统的实践给出了相关建议。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和创新点在于:(1)针对商学院信息化发展的研究目前是缺失的,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研究借鉴和参考高等教育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是一综合性、系统性的的研究;所得到的结果和结论可为我国商学院信息化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并为后人对商学院信息化研究提供指导。(2)提出了商学院信息化发展成熟度模型、商学院信息服务用户关系模型以及商学院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设计方案。在商学院信息化发展成熟度模型研究中,提出了四阶段的“数字商学院”和三阶段的“智慧商学院”以及综合的发展成熟度模型,并给出了评估指标和方法,为商学院信息化发展路径以及高校的智慧校园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的参考依据;分析商学院信息化内涵的同时建立了商学院信息服务用户关系模型,对商学院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设计进行了研究,包括规划策略、建设目标、总体架构设计、关键点等,为商学院信息化规划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性的参考。(3)建立并检验了影响商学院集成信息平台系统实施成功的多因素模型,建立了商学院集成信息系统成功的综合评价模型。高教行业信息系统成功实施影响因素的定量研究,特别是针对商学院作为分析视角的,迄今尚未见到系统性的研究,本研究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探索。针对我国商学院建立并检验了其信息系统项目实施成功的影响因素模型,综合考虑了项目实施的全生命周期(前期立项准备、中期设计实施和后期运营维护阶段),是一较综合、完整的IS系统成功影响因素模型,得到的结论和建议对我国商学院集成信息系统的成功实施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借鉴;同时建立了商学院集成信息系统成功的综合评价模型,是一个多角度、全面、符合商学院信息化需求特征的模型,为商学院集成信息系统成功评估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本研究中将商学院规模、层次和性质作为影响因素模型的调节变量进行了较深层次的探讨,可为不同性质、规模、层次的商学院信息化项目建设中重点关注的影响因素提供参考;得到的商学院情境下与企业相比增加的知识转移、期望管理和信息部门能力因素对系统成功有显著作用的结论,也进一步验证了企业IS系统实施的关键成功因素在高教行业的适用性。(4)基于UTAUT系列模型建立并检验了影响商学院用户接受采纳信息系统的因素模型。虽然国内外已经有对传统信息系统接受采纳的一些研究,以及对E-Learning的接受度问题的相关研究,但是对我国商学院,特别是针对教师群体对信息系统(如E-Learning)的接受采纳问题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并且使用较新的、全面的UTAUT系列模型对高教信息系统的接受度的研究处于前沿状态,也进一步验证了UTAUT模型在高教行业的适用性。
其他文献
急流水螨科Torrenticolidae隶属于蜱螨亚纲Acari绒螨目Trombidiformes腺水螨总科Lebertioidea,是水螨类群中物种数量最丰富,形态特征最鲜明的类群之一,也是重要的水质监测指示生物。目前,急流水螨的分类工作仍存在区域研究不平衡、分类性状较少、分类方法单一、系统发育关系观点不一等问题。就中国而言,我国急流水螨的分类工作起步较晚。截至2016年12月,中国区系急流水螨
目的:益气除痰法为导师周岱翰教授治疗脾虚痰湿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的基本治法,清金得生方(Qing Jin De Sheng Fang,QJDSF)作为代表方之一,在临床上疗效显著,其片剂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院内制剂。本研究拟客观评价清金得生片(Qing Jin De Sheng Pian,QJDSP)的临床疗效,研究其抗肿
全球生产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发达省份或富裕国家。全球土地面积1.5%的区域囊括了世界一半的生产活动。北美、欧盟和日本,三者的总人口不到10亿,却是75%的世界财富聚集地。占埃及国土面积0.5%的开罗,其GDP超过了埃及的一半。占巴西总面积15%的中南部三州,贡献了全国总产值的一半以上。我国东部11省国土面积为全国的11.1%,但其创造的增加值占我国GDP的55%以上。经济活动的集聚带来了经济增长,也
基诺山,史称“攸乐”,是普洱茶六大茶山之一,清代贡茶采办基地,基诺族的主要聚居区,全国唯一的基诺族乡,集边疆、民族、山区、雨林等要素为一体,在西南边疆环境变迁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清代中央王朝对西南边疆治理逐渐加强,加之“普茶名重于天下”,“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外部因素对基诺山的影响显著增强,成为扰动其生态环境的新变量;清代开始出现有关基诺山的史料记载,尽管少而零散,却对攸乐同知昙花一现等问题提供
川西地区高海拔和多山地的自然约束,藏羌汉回等多民族聚集的人文影响,共同形成了形态各异的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同时藏彝走廊、茶马古道等线性廊道加速了地区的流动,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进一步影响了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形成及发展。当前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面临冲击和破坏,建立以特征识别为核心的空间形态调查和认知,是该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首要任务,是维护地域特色文化的文化自觉,也是发现和建构西南地区
一、初中教材中的回忆性散文与教学在部编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散文篇目众多,其中回忆性散文所占的比例不低,一共入选了11篇,集中在七、八年级。在教材中正式对回忆性散文进行系统性编排的是在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在这一单元的单元导语中,很明确地提出了回忆性散文这一概念。七年级的选文《阿长与〈山海经〉》课后的思考探究二要求学生体会文中"成年的我"和"童年的我"两种叙述视角的不同,由此也可以看出,教材在有
期刊
“经义决狱”产生于先秦“礼法并用”的文化土壤。秦汉以来,法律文化发生了重大转折,特别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法律制度、理论都自觉向儒家靠拢,而儒家思想最集中的体现便是六经,六经之中最便于操作的便是《春秋》。自董仲舒提出“春秋决狱”,到之后的“引经入礼”“经义决狱”,这种转变是很自然的,也是法律儒家化的基本表现之一。经过数百年的积累,“经义决狱”思想和司法实践逐渐成熟,并在魏晋南北朝得到进一步的繁
“唐日”的说法,常见于日本法律史学界对于唐代与日本古代比较研究中,通说认为“日本古代”所指为日本古坟时代或飞鸟时代至平安时代后期,本文中则选取其中奈良时代(公元710年—公元794年)至平安时代后期(公元794年—公元1192年)为对象与唐代进行比较研究,这段时间又被称为是日本的“律令制时代”。亲属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有固定的身份和称谓。《礼记?大传》载:“六世,亲属竭矣。”。亲属体系主要包括
学位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