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鸭坦布苏病毒病是由鸭坦布苏病毒引起的一种新发病毒病,病鸭主要表现为高热、食欲下降、产蛋下降,严重可导致死亡,给我国养鸭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本研究利用前期分离鉴定得到的一株强毒株FX2010株,建立了该毒株的反向遗传操作系统,为研究该病毒分子致病机制奠定基础。为建立FX2010株的反向遗传操作系统,首先提取病毒的RNA,利用RT-PCR方法,分片段扩增了病毒的全基因组,相邻片段的末端序列相互重叠。病毒基因组4020位之前的片段通过融合PCR的方式扩增得到,作为全长基因的前半段;根据病毒基因组中单一酶切位点的位置,将病毒基因组的3656位至10991位的序列克隆至pSIMPLE18平端载体上,从而得到覆盖鸭坦布苏病毒后半段基因组的质粒3-N-pSIMPLE。在5’端引入T7启动子,用ApaLI酶切3-N-pSIMPLE得到后半段,利用融合PCR的方法得到该病毒的全长PCR产物。然后利用体外转录的方法制备具有感染性的病毒体外转录本,纯化后转染至DF-1细胞并注意观察细胞变化,与对照相比,发现转染病毒RNA的细胞在转染48h后开始出现病变,72h出现明显病变。经过RT-PCR,间接免疫荧光(IFA)等多种方法鉴定,证明病毒拯救成功。经过序列比对,拯救病毒的序列与鸭坦布苏病毒FX2010株的序列完全一致。为了探索鸭坦布苏病毒致病的分子机制,利用构建的反向遗传操作系统,利用PCR方法将强毒株FX2010的E基因用弱毒株FX2010-180P的E基因替换,扩增获得强毒背景下含弱毒E基因的基因重配病毒PCR产物,体外转录后,将获得的RNA转染至DF-1细胞,成功拯救到一株重组鸭坦布苏病毒,经过测序鉴定,所得毒株序列与预期的基因组序列完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