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榕母管蓟马(Gynaikothrips ficorum(Marchal》隶属于缨翅目(Thysanoptera)管蓟马科(Phlaeothripidae),主要为害榕属(Ficus)植物的嫩叶,形成“饺子状”假叶瘿,严重时可致叶片萎焉脱落,影响树木正常的生长发育,降低其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2006年5月至2008年3月,在云南的昆明、玉溪、大理、保山、普洱、西双版纳、临沧、昭通、丽江、香格里拉等地,通过抽样调查、室内饲养并结合野外观察等方法对榕母管蓟马的发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明确了该蓟马在云南的分布、寄主、发生规律以及该蓟马假叶瘿的空间分布型。与此同时,还进行了该蓟马对颜色的选择、驱避剂和杀虫剂防治试验。
榕母管蓟马为过渐变态昆虫,发育经历卵、若虫、前蛹、蛹和成虫。在云南昆明1年发生7代,世代重叠明显,主要以成虫在假叶瘿内越冬。1年有两个发生高峰期,分别在7月和9月。榕母管蓟马完成一个世代,在室温20℃时需32-35d,室温16℃时则需45-48d。饲养表明,室内采用深皿法和叶盘法饲养,榕母管蓟马的孵化率分别为74.67%和68.00%,初孵若虫存活率为43.75%和6.86%,养虫效果深皿法优于叶盘法。
实地调查表明,在云南作为景观树种大量种植榕树的昆明、安宁、晋宁、玉溪、新平、元江、普洱、江城、景东、景洪、下关、宾川、永德、保山等地,榕母管蓟马均有发生,其中又以昆明、玉溪新平、普洱翠云区和江城等四地为害较严重。在昆明、普洱、玉溪,抽样结果显示榕母管蓟马虫害指数分别是31.35、53.15和15.75,以普洱最高。该蓟马为害植物2科9种,垂叶榕Ficus benjaminaL及其栽培变种和小叶榕FicusmicrocarpaL及其栽培变种是重要寄主,观赏植物灰莉Fagraea ceilanica Thumb.(马钱科Loganiaceae)为此次研究新补充的寄主。
榕母管蓟马捕食性天敌昆虫,已鉴定的有2科7种:黑纹透翅花蝽Montandoniolamoraguesi(Puton)、丽原花蝽Anthocoris dividens Bu et Zheng、七星瓢虫Coccinellaseptempunctata Linnaeus.黑网纹瓢虫C sp.、黄缘巧瓢虫Oenopia sauzeti Mulsant、粗网巧瓢虫O.chinensis(Weise)和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Pallas)。假叶瘿内伴生的其它昆虫有3科5种:黄角母管蓟马Gynaikothrips citricornis Moulton、榕端宽管蓟马Mesothrips jordani Zimmermann、丽瘦管蓟马Gigantothrips elegans Zimm.、橘刺粉虱Aleurocanthus spiniferus(Quaintance)、桔蚜属一种Toxoptera sp.等。捕食性天敌昆虫花蝽和瓢虫的发生与榕母管蓟马呈显著正相关,表明这两类天敌对该蓟马种群有一定的控制作用;而与该蓟马伴生的其它昆虫如粉虱、蚜虫等则呈显著负相关。
在园林栽种模式下,榕母管蓟马为害造成的假叶瘿呈聚集分布,8种聚集度指标值分别为C=13.54、I=12.54、CA=0.02、k=4.42、Iσ=1.29、M*/m=1.28、La/m=1.02、Z/V=633.08。运用4种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检测,均支持蓟马假叶瘿为聚集分布,拟合效果以La-m模型和Z-V模型最佳。
五种杀虫药剂的室内防治效果表明,高效氯氰菊酯的效果最好,48h后虫口死亡率为100%。500倍的印楝素乳油对榕母管蓟马驱避率为61.11%,Kruskal-WallisTest显著性分析显示驱避效果达到显著水平。
颜色选择性研究初步表明,27%的榕母管蓟马选择黄色,可利用该习性进行测报和防治。此外,针对榕母管蓟马的发生和为害,建议:(1)在榕树苗木移植、调运时加强检疫,阻止该蓟马在榕树新种植区的扩散;(2)冬春季节,结合景观园林树木的栽培管理,及时清除假叶瘿枝条;(3)在7至9月榕母管蓟马发生高峰期,选择使用高效氯氰菊酯等内吸剂进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