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银屑病(psoriasis)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典型皮损为上覆鳞屑的斑块。银屑病在自然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3%左右,不同地域和种族间发病率具有差异性,我国银屑病的发病率约为0.123%。该病好发于青壮年,男女发病率无差异。银屑病皮损起初为红色丘疹或斑丘疹,逐渐扩大为上覆厚层银白色鳞屑的红色斑块,自觉瘙痒,饮酒、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或精神紧张后加重。银屑病皮损可发生于全身各处,最常累及四肢伸侧,尤其是膝部、肘部、骶尾部等,粘膜和指(趾)甲也可受累。不同部位的皮损具有不同特点。银屑病可分为四型:寻常型银屑病、关节病型银屑病、脓疱型银屑病及红皮病型银屑病。临床最为常见的是寻常型银屑病(psoriasisvulgaris,PV),约占90%以上。其他型多由寻常型银屑病转化而来。根据发病过程寻常银屑病可以分为三期,即进行期、静止期、退行期。银屑病的组织病理表现为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颗粒层明显减少或消失,棘层增厚,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周围可见炎性细胞浸润。病程漫长、易复发等特点都为银屑病患者带来了沉重的身体及心理负担同时也为医治该病带来了巨大困难。银屑病是一种涉及多方面、多层次的复杂的系统性免疫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遗传因素、免疫因素、环境因素及代谢因素等。人们已经证实银屑病属于遗传性疾病,但其遗传率并非100%。目前认为银屑病属于多基因遗传疾病,多个银屑病的易感基因位点已被人类发现。银屑病的免疫学发病机制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之一,银屑病已经被证实是一种T细胞介导下的多种细胞共同参与的免疫炎症反应。淋巴细胞、角质形成细胞、朗格汉斯细胞、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大量细胞及细胞因子参与了这一反应。银屑病的发病过程大致包括T淋巴细胞的活化、T淋巴细胞向皮损部位的迁移及T淋巴细胞释放大量细胞因子引起角质形成细胞的大量增殖及异常分化。这一过程的实质是T淋巴细胞与其他细胞相互作用并最终引起逐级扩大及不断恶化的炎性反应。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与健康人群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各项检测指标从而对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免疫功能进行分析。51例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与40名健康志愿者分别采静脉血2ml,加入抗体并经离心等步骤后通过流式细胞仪对其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检测。通过对比和分析得出结论:与对照组相比,银屑病组患者外周血CD3~+CD8~+T细胞百分率显著增高(P<0.05),CD3~+CD4~+/CD3~+CD8~+比值降低(P<0.05),CD3~+T细胞、CD3~+CD4~+T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百分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存在免疫功能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