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盟蒙古族传统发酵乳制品及微生物发酵制备乳源蛋白肽的研究

来源 :新疆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oshao1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内蒙古牧区传统发酵乳制品的主要成分及微生物的群落生物多样性解析,挖掘乳蛋白降解形成功能性乳肽及与乳源微生物的关联性;并以此为基础探索乳肽生成及其高效制备技术。本论文通过研究其基础营养指标、生物活性二肽、以及发酵微生物组成,以传统微生物分离方法筛选有价值的功能微生物,采用复合菌种发酵方式,并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发酵条件,提升特征乳肽的水解率。为开发适合不同发酵乳制品的工业发酵菌剂提供相关参考,同时为功能性乳制品的工业化生产提供数据支持,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通过测定牛乳、马乳发酵前后的基础理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牛、马乳经发酵后蛋白质、脂肪和氨基酸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乳糖含量与pH值降低,酸度增加。牛乳发酵前后的蛋白质、氨基酸和脂肪含量显著高于马乳发酵前后(P<0.05),乳糖、酸度和pH则低于马乳(P<0.05)。马乳发酵后酒精度上升,牛乳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总体样本酸度增加适中,无过度发酵和明显的腐败菌感染的迹象。
  (2)乳品经微生物发酵后乳源蛋白水解物的分子量比例显著上升。发酵牛、马乳样品共鉴定出37条(组)肽段,标记含量较高且有功能活性的肽段为特征肽段,分别为VL、IR、VP、AF。发酵马乳样品中鉴定出的总肽段与独有肽段最多,具有潜在的ACE抑制肽含量最多。
  (3)基于IlluminaMisq测序技术,发酵牛、马乳的优势细菌菌属为乳球菌属(Lactococcus)、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等。优势真菌菌属为德克酵母属(Dekkera)、毛孢子菌属(Trichosporon)、威克汉姆西弗酵母属(Wickerhamomyces)等。由物种聚类分析可知,样品的成分及地域很可能影响微生物的区系组成。通过传统菌株分离筛选方式,发酵牛、马乳样品共筛选出47种菌,细菌39种,真菌8种。从中选取适合后续复合菌种发酵试验的益生菌:瑞士乳杆菌(Lactobacillus helveticus)与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
  (4)以蛋白酶活力和相对分子质量1000Da以下的蛋白水解物所占比例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及L16(45)正交实验,确定复合菌种发酵实验的最终组合方案为:温度40℃、时间11h、pH8.0、接种量3%、菌种配比3:1。辅以特征肽段的定量分析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ACE)抑制率测定,与单菌发酵相比均有显著提升(P<0.05)。结果表明复合菌种协同发酵技术对乳源蛋白肽制备工艺优化具备一定可行性。
其他文献
多糖广泛存在于植物、微生物、动物以及水藻当中,已有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天然植物多糖具备多种生理活性功能,包括调节人体免疫力、抗过敏、降低血糖以及抑制炎症等。与人工合成药物相对比而言,植物多糖不但可以起到更好的益生效果,而且有更高的安全性,能够用于替代合成药物。所以,在新植物原料里面提取出活性多糖,同时研究分析基本结构以及生物活性等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界的重点关注课题。籽瓜以收取瓜籽为主要目的,其瓜瓤和瓜皮被丢弃在农田间,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并且在加工的时候所产生的一些副产物也并未得到合理利用。可以说,
新疆光热资源丰富,降水量少,拥有独特而优越的地理优势,近年来新疆葡萄酒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葡萄酒品质除了与酿造工艺相关外,葡萄原料的质量也是重中之重,而葡萄果实品质会因品种和产区等因素的不同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本试验以新疆不同产区赤霞珠与美乐酿酒葡萄为试验对象,探讨各产区葡萄成熟过程中品质的动态变化、多酚相关酶活及成熟期葡萄果实香气物质,为新疆葡萄与葡萄酒产业构建科学完善的采收体系及葡萄果实风味调控提供一定理论依据,主要试验结果如下:
  1.对各产区葡萄成熟过程中理化指标进行测定,新疆哈密、昌吉、和硕
新疆地域辽阔,生态环境各具特色,适合种植酿酒葡萄的地方很多。近两年来,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葡萄酒逐步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以赤霞珠干红葡萄酒为试验材料,采用SPME-GC/MS和HPLC-ESI-MS等方法对新疆四个不同产区(伊犁河谷、天山北麓、焉耆盆地和吐哈盆地)葡萄酒的挥发性香气成分、非花色苷酚类物质和花色苷类物质、及其在瓶储期内的品质变化进行系统的研究,阐明了四个产区赤霞珠干红葡萄酒的品质特征和风味特征。主要结果如下:
  1.通过对四个产区赤霞珠葡萄酒中理化指标的检测可以看出,气候炎热干旱的吐哈盆
目前,葡萄酒产业已成为新疆新兴产业之一。但葡萄(Vitis vinifera L.)种植过程中易受病原微生物侵染,生产中常使用化学杀菌剂防控病害,给葡萄酒质量安全带来了隐患。为了提高葡萄酒安全性和降低农药对葡萄酒品质的影响,本文以“赤霞珠”葡萄为试材,研究了S-腺苷甲硫氨酸(S-adenosy1-L-methionine, SAM)对嘧菌酯(Azoxystrobin, AZX)、甲霜灵(Metalaxyl, Me)和甲基硫菌灵(Thiophanate-Methyl, TM)三种广谱杀菌剂的控制效果、促进杀
菊苣(Cichorium intybus L.)是一种宝贵的药食同源植物,在保健食品、医药及天然饲料添加剂等领域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和研究开发前景。近年来,菊苣还未被充分开发,我国新疆拥有开展菊苣种植及深加工得天独厚的优势,前景广阔。本实验以菊苣为实验材料,通过单因素结合正交试验研究了从菊苣根中提取纯化菊苣多糖(CP)的工艺条件,并分别研究菊苣多糖对正常及环磷酰胺(Cy)致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为菊苣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从而促进菊苣的深入开发及有效利用。主要内容如下:
  (1)采用紫外-可见分
木纳格葡萄(Vitis vinifera L. cv Munage)是最具新疆特色的葡萄品种之一。果实中的糖和有机酸是影响葡萄采后品质风味的重要成分。二氧化硫(sulfur dioxide,SO2)是商业化葡萄贮藏中应用最广泛的保鲜剂,SO2能够有效抑制霉菌侵染,延长果实货架期。目前,SO2调控果实品质的研究基本停留在物质生理水平与酶学生化水平,效应产生的分子机制不明确。关于SO2调控葡萄采后糖酸代谢分子机制的研究报道较少。本文以木纳格葡萄为研究试材,采用SO2保鲜纸处理,分析SO2对葡萄采后贮期果实糖和
红壤坡地是我国南方丘陵地区重要的土地资源,但是夏秋季节经常发生干旱,严重阻碍了农林生产。季节性干旱期间红壤坡地因土壤蒸发和植被蒸腾作用而处于耗水状态,但是目前人们对红壤坡地的耗水规律和干旱成因并不十分清楚。研究无雨期的时间分布特征及不同无雨期下的坡地水分动态分布,以及无雨期土壤水分与前期降雨和植被的关系,可以更深入认识红壤的耗水特征及季节性干旱的成因。本文以典型红壤坡地为例,重点分析了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水分在无雨期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和剖面分布差异以及植被的影响,为进一步揭示植被在红壤季节性干旱发生过程中的作
土壤退化是指在不利的自然条件与人类的不合理活动等因素影响下,所发生的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致使土壤质量、土地生产力以及土壤环境恶化的过程。花岗岩发育的崩岗具有突发性、自然性和剧烈性的特点,其危害严重且难以治理。崩岗带来的水土流失造成土壤退化,土壤有机质含量等降低,总生产力下降,加剧水土流失区生态环境的恶化。本文以赣南花岗岩崩岗侵蚀区为研究对象,选取了不同发育阶段崩岗与未受侵蚀坡面的表土为试验材料,开展基本理化性质测定、原位水分入渗试验、饱和抗剪强度试验和土壤分离速率试验,通过土壤各性质参数与抗侵蚀能力的分布
生菜的新鲜度一直是研究生菜品质的核心问题,因为生菜鲜切后组织细胞代谢旺盛,呼吸速率很高,导致鲜切生菜容易萎蔫和衰老。同时生菜加工企业自动化式的生菜鲜切加工需要准确且快速的生菜新鲜度品质分级技术。因此急需开展生菜的新鲜度监测模型和评定方法方面的研究,为生菜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本研究以市场销售的鲜切生菜为研究对象,结合感官评价建立生菜新鲜度品质综合评定方法。首先根据叶类蔬菜新鲜度的相关研究和鲜切生菜的感官评价结果,确定主要影响鲜切生菜新鲜度品质的关键指标,
我国甘薯茎叶资源丰富,年产量约0.5亿吨。甘薯茎叶富含多酚类物质,具有较高的抗氧化活性,然而由于其酚羟基极为活泼,加工过程中稳定性较差,限制了其开发利用。已有研究表明,β-乳球蛋白(β-Lg)可与多酚类物质形成复合物,从而提高多酚的稳定性及抗氧化活性;高静压处理可促进复合物的形成。因此,本文以甘薯茎叶多酚主要组分3,5-二咖啡酰奎宁酸(3,5-CQA)与β-Lg为研究对象,首先考察不同3,5-CQA与β-Lg摩尔比、pH值、温度和盐离子浓度对复合物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考察相同溶剂条件下不同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