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法在教授高中生英语介词ON的应用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hs2o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在学习外语中怎样学习词汇一直是个难题,介词也不例外,它作为英语语言里应用最广和最频繁的词类之一,经常会令学生迷惑不解。本文将以介词 on为研究对象来说明怎样以更系统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习英语介词。   传统的语言学家例如Leech,Rauh和Herskovits等人只是对介词语义采取描述性大方式来分析,把重点放在介词与其它词类发生关系时的作用上,而忽视了一个介词的多种含义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传统的介词教法通常是将介词的各个意义分别列出,再用例句加以解释。但是,按照这种传统方法学习介词,往往导致学生对介词的各个意义死记硬背,很难灵活运用。   恰恰相反,认知语言学家采取了不同的分析角度。认知语言学家例如Brugman,Lakoff和Tyler等人通过对英语介词over等词的研究证明了介词的各个义项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家族相似性相关联并以原型意义为中心形成一个语义网络。原型意义是最具代表性的,是介词的最初获得的“空间”义。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探讨了原型理论和意象图式在教授英语空间介词on过程中的认知作用。原型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观点,由心理学家Rosch 率先提出。基于原型理论,原型就是一个范畴类别中最突出、最具代表性的成员,所有其它成员与原型具有相似性。语义范畴的义项成员具有不同的地位,他们有中心、边缘义项之分。Langacker在其认知语法理论中分析了意象图式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动体(TR)、界标(LM)和路径(Path):TR是主体,其空间方位有待确定,LM为参照物,为主体的方位提供参考,英语空间介词通常用动体和界标之间的关系图式来表示。   多年来,语言学家和外语教师试图找到一种学习英语介词的有效方法。英语介词具有很多义项,各个义项既相互联系但又有所区别。从理论的角度出发,核心义可以帮助英语学习者学习英语介词,掌握不同义项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的理解介词的其他义项,促进介词深度和广度的学习。   为了证明这一观点,作者把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理论和意象图式运用于外语教学,并用实验和问卷的方式对其应用的效果和实用性进行研究。本文以彰武高中高二年级两个班级的100名学生组成的两个实验组为研究对象,首先进行前测,然后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其中一组对象的教学方法中包含原型理论,而另一组不包含。认知教学法集中探讨了对英语介词 on 各个义项的理解,提出英语介词 on的各个义项构成是以核心义为中心的,其它的各个义项主要是在核心义的基础上通过意象图式的作用形成的。其后,对这两组对象进行后测以对比他们的学习效果。测试的结果通过SPSS软件进行分析。在问卷部分,对接受认知教学方法的一组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认知教学法的态度。实验结果表明从认知的角度教授高中生英语介词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其他文献
古今中外皆有送礼的习俗。人们购买商品不仅为了自己消费,也可以将其作为礼物赠与他人。礼物作为人际关系的纽带,在社会交往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送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
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拉美政坛发生剧烈变化,一些左翼或中左翼政党纷纷在本国大选中获得胜利,拉美政坛全面“左转”。拉美左派的崛起对拉美国家的对外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通过研究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来分析夏洛蒂·勃朗特的作品《维莱特》。这部小说是十九世纪女性成长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虽然它颇具争议性,但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叙事技巧却为
詹姆斯·费尼莫尔·库伯是美国文学的一位重要小说家。在美国文学史上被誉为“美国小说之父”。他一生共写了30多部小说,其中最显著的无疑是《皮裹腿故事集》。《皮裹腿故事
奥斯卡·王尔德(1854-1900),作为唯美主义运动最有代表性的开拓者之一,给我们创造了一系列不同题材的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凭借他独到怪异的视角,王尔德
引用是语言交际中的常见现象,引用句是伴随这一现象而产生的言语表现形式。引用的现象及引用句的表现形式存在于各种语言中,日语及汉语亦不例外。学界对日语引用句与汉语引用句
反讽作为日常言语交际和书面文体的常用表达方式,一直是哲学,文学,语言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以往的相关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对于人们为什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