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在学习外语中怎样学习词汇一直是个难题,介词也不例外,它作为英语语言里应用最广和最频繁的词类之一,经常会令学生迷惑不解。本文将以介词 on为研究对象来说明怎样以更系统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习英语介词。
传统的语言学家例如Leech,Rauh和Herskovits等人只是对介词语义采取描述性大方式来分析,把重点放在介词与其它词类发生关系时的作用上,而忽视了一个介词的多种含义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传统的介词教法通常是将介词的各个意义分别列出,再用例句加以解释。但是,按照这种传统方法学习介词,往往导致学生对介词的各个意义死记硬背,很难灵活运用。
恰恰相反,认知语言学家采取了不同的分析角度。认知语言学家例如Brugman,Lakoff和Tyler等人通过对英语介词over等词的研究证明了介词的各个义项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家族相似性相关联并以原型意义为中心形成一个语义网络。原型意义是最具代表性的,是介词的最初获得的“空间”义。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探讨了原型理论和意象图式在教授英语空间介词on过程中的认知作用。原型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观点,由心理学家Rosch 率先提出。基于原型理论,原型就是一个范畴类别中最突出、最具代表性的成员,所有其它成员与原型具有相似性。语义范畴的义项成员具有不同的地位,他们有中心、边缘义项之分。Langacker在其认知语法理论中分析了意象图式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动体(TR)、界标(LM)和路径(Path):TR是主体,其空间方位有待确定,LM为参照物,为主体的方位提供参考,英语空间介词通常用动体和界标之间的关系图式来表示。
多年来,语言学家和外语教师试图找到一种学习英语介词的有效方法。英语介词具有很多义项,各个义项既相互联系但又有所区别。从理论的角度出发,核心义可以帮助英语学习者学习英语介词,掌握不同义项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的理解介词的其他义项,促进介词深度和广度的学习。
为了证明这一观点,作者把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理论和意象图式运用于外语教学,并用实验和问卷的方式对其应用的效果和实用性进行研究。本文以彰武高中高二年级两个班级的100名学生组成的两个实验组为研究对象,首先进行前测,然后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其中一组对象的教学方法中包含原型理论,而另一组不包含。认知教学法集中探讨了对英语介词 on 各个义项的理解,提出英语介词 on的各个义项构成是以核心义为中心的,其它的各个义项主要是在核心义的基础上通过意象图式的作用形成的。其后,对这两组对象进行后测以对比他们的学习效果。测试的结果通过SPSS软件进行分析。在问卷部分,对接受认知教学方法的一组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认知教学法的态度。实验结果表明从认知的角度教授高中生英语介词是一种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