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旅游对雾灵山自然保护区植物、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

来源 :河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gcsjs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搞清森林旅游对植物和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影响,本研究运用生态学原理,把旅游作为一种干扰活动,研究了河北省兴隆县境内的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景区内在旅游干扰下游径沿线植物、节肢动物多样性水平变化规律,运用聚类分析、方差分析探索了旅游对自然保护区旅游景区内游径沿线植物、节肢动物的影响程度、影响范围以及影响特点;运用典型相关分析研究了旅游对植物和对节肢动物影响的生态交互效应,并用逐步回归分析揭示了游客践踏对游径沿线植物、节肢动物的影响机制;同时研究了旅游对保护区农田果树林枝干上节肢动物、落叶松林土壤动物和亚高山草甸蝶类多样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如下: 旅游对林间植物和对节肢动物的影响机制不同,影响方式各异,造成二者的多样性水平变化规律各具自己的特点。 在旅游对植物和节肢动物影响的诸多方式中,游客对植被的践踏是对植物、节肢动物影响的主要方式之一,游客对植被的践踏与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均匀度和节肢动物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显著相关。线性回归方程为: g=0.399+0.568H′_Z-0.754E_Z-0.915E_J+0.287de_J。 旅游对林间植物和节肢动物的影响范围不同。在旅游的干扰作用下,沿林间游径垂直方向,在距游径2m范围内植物所受影响严重,而在距游径3m处植物物种多样性有明显增加的现象,3m以上范围植物受旅游的影响逐渐减小;旅游对节肢动物的影响范围通常在3m之内,距游径1m范围内节肢动物物种多样性可维持在最高水平,距游径3m以上,对节肢动物的影响逐渐减小。 旅游对宾馆周围林间植物、节肢动物的影响特点不同。旅游对林间植物的影响距离游径1m~4m之间严重,对1m以内和4m以上范围的植物影响较轻;对节肢动物的影响在距游径4m的范围内严重,对游径4m以上范围林中的节肢动物影响较轻。节肢动物受旅游干扰的影响程度滞后于旅游对植物的影响程度。 旅游开发对林木枝干上节肢动物的影响范围和影响强度都大于正常农林生产对其的影响;旅游对林木枝干上节肢动物的物种多样性、优势度和均匀度影响不明显,在严重的干扰下,旅游只对林木枝干上节肢动物物种多样性有显著的影响。 游客对植被的践踏对土壤动物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优势度的影响显著;对土壤动物的影响范围沿垂直游径方向通常在3m左右,沿垂直地表方向在10cm之内,沿垂直游径和地表方向,旅游对土壤动物的影响逐渐减弱。 旅游对高山草甸的小型蝶类有影响,其种类、数量在旅游的影响下减少;对中、大型蝶类的影响不明显。
其他文献
【正】中国古代民间宗教通常以一定规模的宗教结社形式出现,以下层民众为主,它对普通民众的精神状态、人生信仰以及现实生活的影响相当深远,是一种更能迎合大众心理需要的信
军队院校教学管理系统是院校实现教育目标的非常重要的途径和手段,院校教育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又主要取决于教学管理系统的内部结构和运行机制,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和时代变迁,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流动规模不断扩大,催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他们中相当一部分由祖辈隔代抚养,隔代抚养已成为普遍的社
本文主要介绍了抽象工厂模式的定义、意图、适用性和结论等。并给出了模式的程序实现,从而展示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使用设计模式的详细过程。
CNG汽车作为一种新能源汽车,对缓解能源短缺、减少环境污染具有显著效果,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通过对CNG汽车和传统(汽/柴油)汽车运行的相关费用进行研究,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
印染废水是一种有机物浓度高、色度深、碱性大、水质变化且剧烈的很难处理的工业废水。电化学法能有效去除废水中的COD、BOD、TSS和色度,在国内资料已有报道。电化学法主要分
本文介绍了几种常用除草剂在定植果园中及果园苗圃中的施用时期、用量等使用技术,在生产中应采取土壤封闭──选择除草──一次性灭杀配套措施及综合防治策略。
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生物脱硫成为新世纪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手段。氧化亚铁硫杆菌氧化Fe2+为Fe3+,并在此过程中获得能量,利用CO2等合成自身组成物质,其这种特性在生物脱
摘 要:音乐教师,除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认真钻研教材以外,还必须注重语言修养,追求课堂教学语言的直观美,意境美,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音乐教学;语言艺术;激发兴趣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是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学内容成功实施的重要手段之一。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作为音乐教师,除了不断提
水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集约化的迅速发展,以及人类对水资源、水污染、污水再生与回用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