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下颈椎损伤是指C3~7由于各种暴力外伤(包括屈曲、伸展、旋转、压缩等)所致的骨折脱位,是颈椎损伤最多发的部位。通常合并有不同程度的急性脊髓损伤(SCI),临床上又以C5~7过伸型损伤最为常见。重症患者椎体位移严重,并往往存在前后方的双向压迫,颈椎的三柱结构遭到破坏,颈椎后方韧带断裂,稳定性丧失,单纯的前路或后路手术无法达到减压与恢复稳定性兼收的效果,因此多采用后前路联合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手术方式多样,应用条件未有统一的标准,常见的手术方式存在不同程度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风险,我们对于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患者采用一种较为新颖的一期后路侧块螺钉及椎弓根螺钉联合前路植骨融合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本文通过对术前、术中、术后的观察探讨其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河北医院大学第三医院脊柱骨科2009年4月至2011年7月住院手术治疗的低位下颈椎(C5~7)骨折脱位患者。根据符合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的诊断标准,颈椎前后方结构均遭破坏,脱位在II°以上,稳定性评分大于8分者纳入病例,其中C5~6脱位10例,C6~7脱位12例。术前Frankel分级:A级3例,B级9例,C级6例,D级4例。术后随诊4个月至27个月,平均16个月。应用Frankel分级系统及Sunnybrook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以损伤阶段的水平位移距离及Cobb角评价复位情况,以Brantigan方法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影像学观察显示:所有患者入院后行颈椎X线,CT及MRI检查,主要表现为正常的颈椎序列异常,生理曲度破坏,椎间隙变窄,椎体高度丢失,棘突、椎板骨折。脱位均在II度以上。MRI显示T2加权像示脊髓信号异常,T1、T2信号均发生改变,严重者出现脊髓中断表现。术后22例患者均获随访,椎间隙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恢复良好,所有植骨均获得融合。无内固定物断裂、松动及脱出,无神经、血管、食道损伤等并发症。除3例FrankelA级术后脊髓功能无明显恢复,Frankel等级未改变外,其余病例术后平均提高1.2级。Sunnybrook评分从术前的(2.87±1.67)分提高到术后12个月随访时(6.64±2.15)分,术前Sunnybrook评分与术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10.05P<0.01)。损伤阶段平均水平位移从术前的平均3.2cm减少到0.4cm。Cobb角从术前的9°到术后的1.4°。术后3个月21患者获得E级融合(骨桥形成,骨小梁成熟,在影像学上表现为更为致密的骨组织),1例为D级融合(可疑融合,融合区域影像学表现于术后近似),12个月随访时22例患者均达到E级融合。椎间隙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恢复良好,所有植骨均获得融合。无内固定物断裂、松动及脱出,无神经、血管、食道损伤等并发症。结论:下颈椎骨折脱位是由于暴力外伤所致的急性颈椎损伤,由于颈椎的三柱结构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正常的颈椎结构发生变化,椎体、椎板骨折,韧带皱褶压迫脊髓,合并不同程度脊髓和神经根损伤,导致患者出现神经症状,四肢不同程度的不全瘫甚至全瘫。给患者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及时的进行手术减压及颈椎内固定可以稳定脊柱,恢复颈椎的正常序列,为神经功能的恢复提供良好的条件。如今对于严重的下颈椎骨折脱位早期行手术减压,内固定恢复颈椎序列的治疗方式已被广泛认同,但是对于行何种手术方式的问题存在较大争议。争论主要是选择单纯前路手术,单纯后路手术或是前后路联合手术,而对于严重低位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往往存在前后方结构破坏,对脊髓易形成双向压迫,单纯前路或后路无法保证彻底减压和术后颈椎稳定性重建。一期后路侧块螺钉及椎弓根螺钉联合前路植骨融合固定技术可获得彻底减压、复位满意和三柱稳定性的即刻重建,具有手术安全,固定可靠和植骨融合率高的特点,是治疗严重低位下颈椎骨折脱位较为理想的术式。本研究由于所选择病例数量有限,随访时间尚短,远期效果尚待进一步观察。需进一步增加观察病例数量,长期随访,并与其他手术方法进行长期疗效对比,以对其远期疗效进一步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