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末,西方学界出现了明显的“空间转向”。“空间理论”的代表人物亨利·列斐伏尔和米歇尔·福柯对空间的重估纠正了现代主义塑造的时空观,指出了空间的重要性,强调了权力与空间之间的复杂联系。麦克·克朗在《文学地理学》中辟专章讨论了文学地理景观的意义,提供了“空间理论”这种新的观照文学作品的方法。然而目前中国学术界对这一理论仍停留在译介和初步运用的阶段,结合国情的专题研究还有待于拓展。事实上,一直以来,中国的文学史以及文学批评领域很少关注小说中的空间描写,它们的存在往往被看作是人物和故事情节的附属品,尤其像三十年代都市小说涉及如此之多的上海空间,研究者们也大多把焦点放在都市的现代性及人与都市的关系上。因此,本文希望可以运用空间理论对建国后17年和改革开放后两段时期内男性作家的上海书写进行分析,探究其空间描写背后的意义,揭示上海这座城市如何建构于小说中,即男作家们如何想象上海并将其呈现于叙事文本中的。本论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整篇论文的逻辑起点,介绍了空间理论的发展演变,着重阐述了列斐伏尔与福柯的观点,并对国内这一理论的译介和传播进行了简单梳理。紧接着以上海城市景观书写为例探讨了空间理论之于文学批评的关系以及男性空间想象的性别寓意。第二部分开始进行小说中上海空间的文学批评。这部分用“中心一边缘”的空间理论来重新解读五六十年代上海小说中的地理景观,对革命语境中男作家的上海空间想象作了个案分析,发现半殖民时期的空间格局被新政权保留了下来并深深影响着文本中的空间。第三部分对八九十年代直至二十一世纪初上海小说中的地理景观进行重新解读,对改革开放后男作家们的上海空间想象作了个案分析,发现文学文本对空间的渐趋多元复杂化有深刻的反思。第四部分在前面的基础上对两个时期的上海空间描写进行类比,发现不同阶段的空间想象存在共同之处,他们眼中的上海都很女性化,且带有主流意识形态色彩。第五部分则对不同作家的上海空间描写进行了对比,发现他们的人生经历、阶层趣味、知识构成及身份建构的自觉性等等都是导致空间想象差异性的重要因素,而这些差异让我们看到想象中的上海是个丰富多彩的个性化的世界。第六部分对本论文为何选取男性视角进行了探讨分析,发现男性眼中的上海区别于女性,一方面因自觉服从于主流而受到压抑,另一方面他们在小说中建立起上海这座城市的过程,也就是把它作为女人创造为文本的过程。最后本文对未来的上海空间想象寄予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