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由卫生部发布的全国居民死因调查报告显示:恶性肿瘤已发展成为我国城市的首位死因,并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肺癌亦是全世界人类的最重要死因。该报告亦显示肺癌导致的死亡率上升幅度最大,近30年上升了大约465%。目前肺癌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化疗、放疗以及免疫治疗等综合的治疗措施;其中化疗作为全身性治疗手段,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具有手术和放疗不能替代的地位。经过长期的临床经验总结和一些大规模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已经达成共识:对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而言,完全性手术切除后的患者给予以铂为主的辅助化疗可以明显提高其生存率;在早期的非小细胞肺癌中,Ⅱ期的患者已经有胸内淋巴结转移,病变范围较大,目前倾向于术后化疗,但未达成共识;而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是否化疗尚存争论。美国临床肿瘤年会在2004年发布了美国CALGB9633实验组观察的Ib期完全切除术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辅助卡铂加紫杉醇的化疗结果,患者的生存率提高了12%;但是在2006年该实验组的第5年随访资料却表明,化疗组与非化疗组的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还有研究表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给予以铂类为主的辅助化疗对患者并无益处,反而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即便如此,仍有部分学者认为,对于年轻、身体健康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如果瘤体较大、有淋巴管的浸润或术前PET检查SUV值较高的,则建议行术后辅助化疗。我们课题组研究认为患者本身的分子机制不同导致了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辅助化疗效果的差异。本项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ERCC1、Survivin、Bax、 VEGF4个基因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量,从而建立分子模型以指导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术后治疗,制定“量体裁衣”式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本研究在国内尚未有类似报道,为探索性的研究,本研究共取得了如下进展:(1)我们成功制备了ERCC、Survivin、Bax和VEGF基因的重组质粒,并通过测序等方法证实;成功建立了ERCC1、Survivin、Bax、VEGF、GAPDH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联合检测平台。(2)我们采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联合检测ERCCl、Survivin、Bax、VEGF在接受手术治疗的早期NSCLC病例中的表达。ERCCl、Survivin、Bax、VEGF在87例早期NSCLC癌组织表达中相互之间无明显相关性;ERCC1在肺癌不同病理类型(腺癌与鳞癌)的表达有差异(P<0.05),在不同病理分期(Ⅰ期与Ⅱ期)中的表达无差异;Survivin和VEGF在不同的病理类型和病理分期中的表达均无明显的差异;Bax在不同病理类型和病理分期中的表达均有差异(P<0.05)。(3)在87例早期NSCLC病例中,将患者年龄、性别、病理类型、病理分期和ERCCl、 Survivin、Bax、VEGF表达量采用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除病理分期外均不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ERCCl、Survivin、Bax、VEGF的表达量在预后好组和预后差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ERCC1(>8.56为高表达)和Survivin(>6.26为高表达)高表达、Bax(≤5.07为低表达)和VEGF(≤4.05为低表达)低表达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化疗的效果差。(4) ERCCl、Survivin、Bax、VEGF是一组可以判断早期NSCLC术后辅助化疗效果及指导早期NSCLC术后治疗的分子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