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东北仁差盆地铀多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与成矿预测

来源 :东华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itewolf15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仁差火山断陷盆地处于NE向武夷多金属成矿带西南端与EW向南岭成矿带东端这一独特的地质构造交汇部位。区内印支—燕山早期岩浆活动频繁,燕山晚期火山活动强烈,发育多组断裂构造。盆地具有优越的区域地质成矿条件,属国内重要的铀多金属矿聚集区之一。目前,在盆地中已发现多个U、Mo、Au、Ag等多金属矿床和一批矿化(点),成矿前景较好。以往盆地基础地质工作主要局限于几个已知矿床,矿床外围空白区较多,对许多基础地质问题未进行系统研究。另外,对盆地及邻区丰富的地质、物化探、遥感等地学信息,尚未利用现代矿产资源预测评价理论方法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这成为制约盆地下一步找矿方向的拓展和找矿勘查突破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与盆地有关的地质、物探、化探、遥感和矿产等资料,在借鉴和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和样品测试,在盆地成矿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开展典型矿床研究,基本查明了矿床主要控矿因素;全面梳理了铀多金属矿空间分布规律,厘定了矿床成矿序列及矿床成因,建立了盆地成矿模式。利用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多源地学信息,提取成矿异常信息。根据找矿标志,构建矿床成矿预测地质模型。采用MORPAS评价系统数据知识的“经验模型法+成因模型法”的混合驱动形式,应用“找矿信息量法”对特征异常信息进行叠加分析,对各成矿单元开展成矿预测,圈定找矿靶区,并对各靶区分别进行了远景评价。具体研究过程中取得成果简述如下:(1)在古应力要素研究基础上,恢复了盆地自中生代印支期至古近纪始新世的构造—沉积—岩浆演化序列。同时根据对盆地及周边节理在不同地层单元产状和切割关系筛分,认为盆地主要存在四期共轭节理。第四期节理集中在晚白垩世至古近纪地层中,最大主应力轴轴向EW,呈现EW挤压及SN伸展的应力状态,盆地在该阶段以伸展断陷为主,与盆地铀主要成矿年龄阶段相对应。区内最关键控矿因素应为断裂构造,NNE向、NWW向、EW向断裂交汇复合部位因拉张作用形成的张裂区(带),是成矿流体最理想的存储空间(容矿构造),控制主要铀矿床(矿体)空间定位。(2)盆地次流纹斑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现出硅、铝过饱和的高钾钙碱性系列和钾玄岩系列的流纹岩特征。岩浆源区可能来自壳源,次火山岩不是结晶分异作用的产物,上地壳岩石的部分熔融可能是其主要的形成机制,样品表现出来的结晶分异特征应是岩浆超浅层侵入过程中长英质矿物发生结晶的结果。对盆地基底文象花岗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首次测得两个谐和年龄分别为179±1Ma和186±1Ma,形成时代为早侏罗世晚期,即燕山第一幕岩浆活动之产物。测年成果加深了对仁差盆地构造—岩浆演化的认识,也为粤东北地区在早侏罗世缺乏岩浆岩活动的报道提供了新的年代学数据。(3)对典型矿床关键控矿因素及矿床成因进行剖析,认为:差干多金属矿床应属再造富集而成的沉积—火山热液复成因矿床,隐伏断裂构造控制了深部主要矿体的展布范围,改变了前人对成矿单一“层控”的地质认识;麻楼矿床应属浅成中低温热液型铀矿床,空间定位于次流纹斑岩内接蚀带边缘相(细斑次流纹斑岩)0~30m内,矿化分布在由挤压破碎产生的次级密集裂隙群带中;鹅石矿床应属沉积—火山热液复成因矿床,产于晚白垩世叶塘组上组上段顶部第三韵律(K32-Ⅲb)中的层凝灰岩、含砾凝灰岩中。盆地酸性火山岩应是铀物质来源的主体,另外因素是深部岩浆活动;成矿流体具有多来源特征,由大气降水和深源流体叠加作用而成。(4)通过锆石U-Pb同位素测年,认为盆地火山岩主要是晚白垩世早期(K2)火山活动的产物。铀矿样品206Pb/238U年龄结果表明,成矿时代由晚白垩世晚期一直延续到新近纪上新世,应是多期多阶段成矿。根据矿床成矿系列理论中“地质时代(旋回)—矿床成矿系列(组)—矿床成矿亚系列—矿床”的研究思路,厘定了盆地矿床的成矿系列,将盆地矿床归于晚三叠世—白垩纪(燕山旋回)下3个矿床成矿亚系列。并依据矿床控矿因素及地质作用环境差异,将盆地4个矿床划分成差干式、麻楼式2个找矿模式。(5)对多源地学信息进行异常提取,盆地内共圈定伽玛综合异常晕圈10个(U-1~U-10),Ⅰ级水化远景区8个(Ⅰ-1~Ⅰ-8);对水系沉积物测量19种元素的地化数据,采用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原理,确定矿区地球化学特征元素组合,提取出Hg-Y-La组合、Bi-Sn-W-Be组合、Zn-Mo-Nb组合、Au-Pb组合、Cu-Zn组合综合异常;选用ETM+遥感影像7个高光谱波段对铁离子蚀变矿物、羟基蚀变矿物及硅化、中基性岩脉等异常信息分别进行识别提取。在上述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影像等信息提取基础上,编制了各类综合异常成果图件。(6)根据盆地成矿规律,结合多源地学信息提取结果,建立区内火山岩型铀矿床主要找矿判别标志。从成矿地质背景、构造与结构面关系、成矿特征等参数方面研究,建立盆地成矿预测地质模型。采用数据知识的“经验模型法+成因模型法”的混合驱动形式,利用MORPAS3.0的空间分析功能进行特征信息量叠加分析,并圈定了找矿靶区。区内共圈定5个A级找矿靶区(编号:A1~A5)、3个B级找矿靶区(编号:B1~B3),对各找矿靶区分别进行了远景评价。
其他文献
地热资源是无污染可回收利用的清洁能源,备受关注。研究区位于江西省大余县西南约30km处的河洞乡热水塘村。区域位置位于南岭东西向复杂构造带东段与诸广山南北构造南端的复合影响地段,上古生代以来,该区构造活动频繁,逐步形成西段及南北缘隆起,中-东地段凹陷。历次的构造运动,产生遍及全区的不同的构造体系。勘查区属新华夏系大余洞-南城断裂构造带,形成以北东向为主的断裂构造,次生断裂及构造节理发育,由此产生的大
学位
学位
V形墩连续刚构—系杆拱是一种新型组合体系桥梁,其受力性能较单一体系桥梁更加复杂。就该类桥型V形墩张角对桥梁力学性能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增大V形墩张角提高了桥梁竖弯和侧弯模态的一阶基频,降低了桥梁施工过程中多次调索引发的控制截面内力变化幅值,但导致了部分控制截面成桥状态的内力幅值增大。对于温度效应,桥墩底部的水平反力和弯矩随张角增大其二者的变化幅值几乎可以忽略,而其他控制截面的内力却显著减小。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何将数据挖掘等前沿科学技术融合到智慧城市建设中,有利于提高城市治理和发展水平,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过车数据为例,车辆行驶在城市道路的过程中,经过卡口点位会抓拍生成海量的过车数据,通过数据挖掘等大数据技术,对过车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发现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可以挖掘出更深层次的规则与知识如车辆高频出入点、落脚点、
江西省地处于长江中下游的南岸,雨水常年充足,水资源丰富。独特的地形气候条件,水利资源条件富厚,为江西省内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但是也因为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幅度大,年内分配也极不均匀,使得江西洪涝干旱灾害频繁,有可能诱发灾难性事故,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自然环境的破坏。传统的地面监测手段只能获取小范围内的形变数据,无法获得持续性大范围的形变数据。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它可以
甘肃龙首山铀成矿带中段已探明的碱交代型铀矿床有芨岭铀矿床和新水井铀矿床,区内赤铁矿化、绿泥石化、方解石化等蚀变发育。本文通过测量区内典型岩石的光谱,分析对比典型蚀变岩石的光谱吸收特征,运用比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了研究区内的赤铁矿化、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等蚀变信息,圈定了新水井-芨岭地区有利的铀成矿区域。具体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主要认识有:(1)运用野外光谱仪测量了正长岩、钠长岩、花岗岩、钾长花岗岩
小东坑钨矿床位于南岭东西向构造带东部、于山钽铍钨成矿带的东南部。其区域构造上处于大埠花岗岩隆起区与于都断陷盆地之间的接攘处,是近年新探明的隐伏外接触带石英脉型黑钨矿床。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主要采用数据收集分析及综合评价等手段,希望通过分析研究区内地层构造特征和隐伏花岗岩的时空分布及其地球化学特征,逐步剖析深部的隐伏花岗岩成矿特征,研究其成矿作用,总结其成矿规律,进一步探讨其成矿机理,为本矿床深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物理模型教学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科学的物理模型是物理知识与科学方法的整体体现,具有丰富的教学与教育价值。本文运用文献法对大量的国内外有关物理模型教学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总结,总结出物理模型教学主要包括物理模型的概念、建构与论证过程和综合运用三个方面。同时,在研读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运用文献分析法对高中物理模型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找出高中学生在物理模型
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经国务院正式批复建设的经济特区,对于江西省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在先进的通用GIS平台上,建立一个包含地学背景与社会经济指标的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利用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对研究区社会经济和地学背景进行空间相关分析,进一步揭示其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学相关格局和内在规律。(1)本文收集研究区2012年-2016年的社会经济数据,包括年末总人口、工业总产值、GDP、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