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众多的庄子研究中,“情”是比较少见的一个角度,但是“情”在庄子那里有着丰富的内涵,从本体到现象的诸多层面都会涉及到的庄子的“情”的概念,本文希望能够澄清历来研究对庄子之情的误解,即以为庄子主张“无情”,试图从一个“情”自身辨证展开的过程来审视“情”的真正意涵。理解庄子哲学中“情”的内涵不得不追溯“情”的字义和演变。第一章梳理了先秦重要文献典籍中“情”字的使用情况,主要可以分为“情实”义,“情感情欲”义,通“性”以及通“诚”四种用法。并且着重分析了《庄子》文本中“情”的三重含义,分别为:情实之情,情欲之情,性命之情,三者之间并非是一个凝固静止的概念式规定,相反,三者处在一种动态而内在彼此交织渗透之中。其次,本文认为“情”既是人的现实存在的真实构成部分,又是人之存在真实化的一个重要向度。因此,从“情”的展开过程的角度来看,世俗之情作为现实的源初展开,其呈现的扭曲异化,生命真情的丧失,既导致了尘世之情的困境,也使得世俗之情成为现实转变的起点。由此,庄子主张通过“坐忘”、“心斋”这样作为否定性工夫的现实修养来向真实之情复归。最后,本文分析了庄子所说的真实之情的内在逻辑,从具体而现实的当下绽放而言,庄子哲学的情,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加以理解,即作为批判与揭露现实扭曲异化的源初之情(作为一种逻辑设定,这并不等于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道家自然真实之情)、当下具体生存展开中切己的生命境界之情,作为现实的存在之情往往是当机绽放的情态以及作为憧憬的自然之情(作为自由的自然之情),是源初之情和境界之情两者的统一,它表面上与源初之情相似乃至于被理解为一个东西,但实则是经由中间现实展开过程的境界之情后,源初预设之情与不断生成的境界之情不断融合而指向一个未来状态,才是作为终极理想的自然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