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八位路人的漠视,使得一个年幼生命的离去,带给我们的是巨大的心灵震撼,引发了一场关于道德危机的全社会的大讨论。然而“小悦悦事件”不过是此前的彭宇案、许云鹤案等事件后遗症的反映,因为法院的判决一次次背离公众的道德标准,让道德行为一再面临伤不起的窘境,将道德置于无地自容的境地,使得许多人忌于法律后果而惮于履行道德。法律是传播、推行道德的有效途径,能够起到弘扬道德、引领道德风尚、促进社会道德水准提高的作用。但是一旦运用法律不当,这种作用也可能起反效果,对道德产生不良影响。彭宇案、许云鹤案及类似案件的判决引发的社会对于道德的担忧就是现阶段我国法制体系不健全及司法不适当的不良后果,其结果是公众忌于法律后果,而惮于履行道德。道德的底线是一个民族存亡的底线,正确认识我国道德缺失现象,分析现阶段法律对道德的影响,探讨如何在法律层面解决道德缺失问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营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氛围,重塑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以彭宇案的事件为视角,来探讨如何对道德行为予以法律保护。本文拟从彭宇案出发,列举彭宇案一审判决书中案件事实认定部分内容,并通过对彭宇案的类似事件的叙述,分析救助者与遇险者之间的矛盾,探讨我国类似事件频发背后反映出公众对法制建设、道德建设的前景悲观失望,社会道德缺失的成因;再通过目前社会道德困境与囚徒困境的比较分析,分析救助者与遇险者的处境,探讨我国目前道德困境的形成原因,并探究走出道德困境的方式;而后,深入分析彭宇案等案件的判决对社会道德造成不良影响的几方面原因,从中发现目前我国在类似案件处理过程中存在的不当之处,为制定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提供依据;最后探讨道德行为的法律保护,综合前文叙述,提出关于如何构建保障道德行为的法律体系的观点,并针对彭宇案等案件的判决对社会道德造成不良影响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设性意见,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