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功能颗粒存在下,水性胶乳在目标织物表面的成膜和附着是纺织品功能整理中普遍存在着的一个固化成型过程。但目前基于功能颗粒与粘合剂胶乳物理共混的传统整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功能颗粒分散性差、结合牢度低等问题。近二十年来,基于原位聚合的功能颗粒/粘合剂复合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由这些技术开发而来的、具有不同形态结构的复合乳胶应用于纺织品的功能整理,则可解决上述关键共性问题。但目前,对复合胶乳膜形态结构的形成机制,特别是其中功能颗粒的分散聚集规律仍缺乏系统性的了解。本课题分别以亲水性二氧化硅(SiO2)和疏水性有机颜料铜酞菁蓝(PB)为代表性功能颗粒,以最常见的聚丙烯酸酯(PA)为代表性粘合剂,分别通过超声共混、剪切热共混和原位细乳液聚合等复合技术,制备一系列物理共混型和具有草莓状、石榴状等结构特征的复合型乳胶,再将上述共混型和复合型乳胶用于水性胶乳的成膜实验。分别采用激光粒度仪(DLS)、透射电镜(TEM)、冷冻切片-透射电镜(Section-TEM)、三维视频显微系统(3D-POM)和冷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分光测色仪、摩擦牢度实验等表征手段,考察胶乳和胶乳膜中功能颗粒的分散聚集状态。在此基础上,对复合乳胶形态结构与胶乳膜中功能颗粒分散状态进行系统性的重点关联,以揭示不同结构复合膜形态的形成机制。发现共混型胶乳成膜过程中,随着介质水的挥发和乳胶粒的融合黏流,与粘合剂缺乏有效结合的功能颗粒会被不断排斥而聚集堆积成大尺寸的颗粒聚集体,这正是目前传统功能整理品质较差的问题所在。草莓状复合乳胶中,功能颗粒被预先固着在乳胶粒浅表层,随着乳胶粒的靠拢、形变和融合,功能颗粒可被有序地排列在正十二面体形变乳胶粒间,最终形成蜂窝状的复合膜结构。但这种有序排列是一种动力学冻结结构,随着体系连续相流动性的增强,蜂窝状结构会被逐渐破坏。而石榴状复合乳胶中,功能颗粒被高效地包埋在乳胶粒内部,成膜过程中受乳胶粒表层形变融合的影响较少,最终可形成具有小尺寸梅花状团簇特征的复合膜结构。且由于功能颗粒表面预先得到了充分的接枝修饰,即使经熔融成膜和溶液成膜,复合膜仍能保持原先的高分散结构,即这种分散状态属于热力学稳态结构。综合可知,不管是亲水性功能颗粒还是亲油性功能颗粒,只要能预先被高效地包埋在乳胶粒内部,则都能在胶乳膜中实现均匀稳定的分散。本基础性研究分析成膜过程中功能颗粒的分散聚集规律,构筑不同结构复合胶乳膜形态的形成机制,可从微观层面指导功能整理用复合乳胶的设计、生产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