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的科学哲学的社会转向与心理学转向这一大背景中,作为哲学重要分支的认识论亦不可避免地受到此种转向的强烈冲击。社会认识论的诞生正是对传统认识论的批判性承继。围绕着“什么是知识,我们如何获得知识?”这一认识论的古老问题,社会认识论以哲学为根基,以探究人类理智活动的社会生成性过程为目标,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人类对知识的获取。确切地说,社会认识论的诞生应以美国综合《杂志》刊出的社会认识论专刊为起始元年,这也是本论文的选题基点。从思想来源上讲,社会认识论这一新兴领域主要受到三种思想理论的直接影响。一是美国图书馆与信息科学的专家耶希霍克沙拉的社会认识论构想;二是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强纲领”的因果性原则;三是以奎因为主的自然化认识论的立场承继。正是受到这三种思想理论的影响,使得社会认识论带有一种为传统认识论所拒斥的“描述性”色彩。社会认识论并没有拒斥知识尤其是科学知识的真理性成分。同传统认识论一样,社会认识论肯定了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内容与真理性追求。而以最大限度地探究知识在社会实践中的真理性为取向的真相论,正是这一传统认识论立场的承继性拓展。该理论把知识的个体诉求范围扩展到社会实践,来探求知识获取的因果可靠性路径,并借助于概率论中的贝耶斯定理来说明各种具体的社会实践的真相价值所在,从而在扩大了传统认识论探究范围的基础上,保留了认识论的“规范性”功能。对于当前社会这一知识已然成为商品的时代,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无疑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所在,由此认知劳动的组织探究则成为社会认识论研究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社会认识论把政治因素引入到认识论领域,遵循一种民主化的政治性规范原则,得以提出一种知识生产的政治合法化路径。在这样一种路径中,社会认识论运作于两种层面的规范:指令性规范与评估性规范。前者属于元层面,后者则属于客观层面。科学家处于探究的元层面从而遵循一种民主规范的运作。而知识政策的分析者则处于探究的客观层面以遵循一种效率规范的运作。在知识来源的问题上,社会认识论在肯定知觉、记忆与推理的认识基础地位的同时,给予他人证词以一种基础主义的认识论身份。证词作为一种知识的来源所遵循的是一种基于信任的“可接受原则”。在社会实践领域中,我们所称之为的外行或新手正是通过专家意见这一他人证词来获取相应的知识。并且这种新手对专家的认识依赖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必然。外行与专家之间的证词知识的传递与接受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只有当外行具有较多的背景性知识时,专家意见才能得以被更好的理解与接受。作为社会认识论的问题扩展,我们分析了被称之为“广义社会认识论”的概念内涵,指出社会建构主义的事实归类的多样性以及对其的三种反对立场。并从语义建构主义这一概念着手探究了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广义社会认识论内涵,指出科学知识信念的社会建构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建构主义。通过上述概述,我们看到社会认识论作为一种仅仅出现二十年的新兴领域,其思想理论并非自成一体,而是一种以哲学为基础的包含有多种经验科学在内的交叉性领域。它不仅保留了传统认识论的规范性功能,更赋予认识论自身一种描述性色彩。而知识获取的实践取向则构成了社会认识论的主流趋势。正如英国剑桥大学学者马丁·库什所言,社会认识论这一令人兴奋的新兴领域属于未来而非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