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用捕收剂构效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分子模拟研究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134397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浮游选矿是实现细粒煤分离提质、减少燃煤污染的重要手段。在煤泥浮选过程中,捕收剂作为有效调控煤泥浮选效果的药剂,受到了广泛关注。捕收剂的种类及用量是影响浮选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捕收剂在煤颗粒表面的吸附特性又取决于煤颗粒(有机质和无机矿物)的表面性质。煤颗粒表面性质决定了捕收剂的结构及其在煤表面的作用规律。因此,研究不同捕收剂与不同煤颗粒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对指导浮选捕收剂的靶向选择及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本文以补连塔长焰煤(BLT)、公乌素烟煤(GWS)、黄岩汇无烟煤(HYH)三种不同变质程度的煤为研究对象,利用现代测试手段,对三种煤样结构进行试验分析,构建三种不同变质程度煤和高岭石的化学结构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量子化学和分子动力学的方法,对三种煤、高岭石的表面性质及不同结构捕收剂的性质进行量化表征;对捕收剂与三种煤表面的吸附作用机理从分子、电子等微观层面进行揭示;最后,通过浮选试验对模拟结果进行验证。基于以上研究,可以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采用固体13C核磁共振分析(13C NM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以及X-射线衍射(XRD)对三种不同变质程度煤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分析,构建出煤的平面结构模型,利用ACD/predictor计算核磁谱图与实验有着良好的吻合效果,以此构建出的平面结构模型为基础,依据MALD-TOF-MS确定的小分子片段质量分布,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构建出有着一定质量分布的3D结构模型,分子式分别为C3087H2564N42O609,C4136H3350N22O176S44,C3880H2744N40O100。构建的3D结构模型与实验所测的元素含量及模拟密度均有着较高的吻合程度。(2)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对六种捕收剂的极性及煤表面含氧官能团的亲水性进行了模拟,捕收剂极性大小顺序为油酸>十二醇>十二醛>十二酸甲酯>壬基苯>十二烷,煤表面含氧官能团亲水性从大到小为羧基、羟基、羰基及醚键。(3)对比了水分子与捕收剂分子在煤表面含氧官能团的作用能量大小顺序为酸>醇>酯>醛>水>苯>烷,这说明有着含氧官能团的捕收剂能够突破水层在煤表面的含氧官能团上吸附,苯和烷则难以突破水层在煤表面含氧官能团上吸附。随着煤的芳香结构的增加,苯及丙烷在煤含氧结构单元的吸附能随之增加,水分子及其他类型捕收剂则与煤结构之间的吸附能随之整体减小。(4)酸类及醇类捕收剂能够通过氢键作用突破水层吸附在高岭石(001)面上。酸、醇、醛及酯类捕收剂均能突破水层吸附到高岭石(001)上,苯及烷类捕收剂则难以突破高岭石(001)表面的水层。(5)根据分子动力学模拟确定,BLT长焰煤对水分子的界面效应最强,其次是HYH煤,GWS煤最弱。酯及醛类捕收剂吸附到BLT煤表面吸附平衡后,其极性头基均匀吸附到煤表面各官能团上,疏水尾端朝外增强了表面疏水性。醇及酸类捕收剂则聚集到煤表面的-COOH及-OH附近,使煤表面的-C=O及-O-暴露于水相中,且有少部分极性头基偏转向水相,使疏水改性效果减弱。苯及烷则难以在煤表面扩散,在各官能团上没有明显的聚集,有着最低的疏水改性效果。(6)随着煤的变质程度增加,酸、醇、醛类捕收剂极性头基向水相中的偏移程度逐渐增强,疏水改性效果逐渐减弱,苯类及烷类捕收剂疏水改性效果逐渐增加,酯类捕收剂一直有着最好的疏水改性效果。(7)高岭石表面的分子动力学研究表明:油酸分子的吸附大为降低了高岭石(001)面的亲水性,其次是十二醇分子,苯、烷、醛及酯类捕收剂均难以突破表面水层吸附到高岭石(001)面。苯及烷类捕收剂不会影响高岭石(001)面的亲水性,其他捕收剂则会降低高岭石(001)面的亲水性,降低程度从低到高分别是酯、醛、醇、酸。(8)通过黏附效率及浮选试验对模拟结果进行试验验证,试验结果与模拟结果相一致。六种捕收剂对BLT低密度脱灰煤样的疏水增强效果:酯>醛>烷>苯>醇>酸>煤,对GWS煤及HYH煤表面的疏水性程度:酯>醛>烷>苯>煤>醇>酸。捕收剂吸附到高密度级煤样后,六种捕收剂对三种不同变质程度煤的静水黏附角从大到小分别为酸、醇、醛、酯,苯及烷,苯及烷类捕收剂有着最强的选择性。(9)六种捕收剂对BLT煤浮选的作用效果从高到低为酯、醛、醇、酸、烷及苯。对GWS煤及HYH浮选的作用效果相同为酯>醛>烷>苯>醇>酸。
其他文献
目前,煤田地震勘探在识别复杂地质构造、小尺度的地质体时,存在分辨率不能满足实际生产的问题。由于地层普遍具有粘弹性,地震子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表现出衰减特征,地震信号实为非平稳信号。基于平稳地震信号假设的反褶积方法,难以解决因地震子波衰减引起的分辨率降低问题。时频域反褶积方法考虑了地层所具有的粘弹性衰减特征,能够有效恢复地层反射系数,提高地震勘探分辨率。本文围绕时频域反褶积的关键内容:时频分析方法、时
加氢热解是高效利用褐煤资源的技术之一。但褐煤中存在的氮会随着褐煤加氢热解的进行迁移到气相、焦油和保留在半焦中。半焦是热解提取油气资源后的高产率固体物质,半焦气化可以用来生产高能燃气或化工合成气,半焦中的氮会随着半焦气化的进行生成气态的含氮物质。因此研究褐煤加氢热解和半焦气化过程中氮的迁移转化规律,可以为褐煤的高效清洁利用及半焦的洁净利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本研究以胜利褐煤为实验原料,在金属和石英固
随着开采强度加大,鄂尔多斯煤炭开采逐步向深部发展,深部矿区矿井逐步投产。鄂尔多斯深井高强度开采矿压特征与我国中东部地区深部开采表现的巷道大变形和强流变性、冲击地压以巷道掘进和回采期间为主等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除表现为高地应力下采掘严重失衡、临空巷围岩剧烈变形外,其煤层上覆厚硬岩层破断下周期来压步距大、矿压显现强烈。鄂尔多斯深部矿区具有的高地压、强扰动、复杂地质条件的特征,使得该地区深部开采呈现采动
我国东部高潜水位平原区,作为重要的煤-粮复合区和人口聚居地,每年因煤炭开采导致大面积的耕地沉陷,形成大面积的积水区,土地复垦工作难度加大,进而加剧了人多地少的矛盾。煤矸石作为煤炭开采过程中的主要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仅为15%左右,煤矸石的低利用率不仅导致资源闲置浪费而且占用大量的土地,破坏生态平衡。已有的研究是将煤矸石直接应用到采煤沉陷地复垦中,由于其粒径粗、孔径大保水保肥性差,传统的上土下石结构
煤对甲烷的吸附-扩散性能是影响煤层含气量大小和煤层气开发潜力的重要储层参数,而煤的孔隙结构是影响煤层气吸附-扩散性能的重要因素。本文综合运用煤地质学、煤层气地质学和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了不同煤阶煤的孔隙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及其对煤中甲烷气体吸附-扩散性能的影响,建立了不同煤阶煤的孔隙结构演化关系及随压力变化气体扩散系数变化模型,揭示了孔隙结构对甲烷吸附-扩散的影响因素和控制机理。取得了以
当前我国煤矿安全事故死亡率一直在降低,安全生产形势总体上也在向好发展,但安全问题仍面临很大挑战,煤矿安全生产事故仍有抬头的势头。安全投入虽然较过去已明显改善,但在实际安全生产中没有最大化发挥作用,这进一步加剧了煤矿安全需求增长与安全投入作用最大化之间的矛盾,对煤炭工业的持续、安全、绿色发展和安全生产事故的减少都不能发挥好的作用。由此可见,系统研究煤矿安全投入问题,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减少甚至避免事故
冲击地压作为煤矿重大灾害之一,一直是采矿科技工作者研究的热点,随着研究的深入,冲击地压致灾机理逐渐丰富,但煤岩体动力灾变是复杂的动力失稳现象,受地质环境、工况条件等众多因素影响,从灾害孕育、启动致发生均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和系统失稳特征。很多学者从高应力、强冲倾、大构造等角度进行了研究,但对于煤岩体结构效应及诱冲机理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为此,本文以宏细观变尺度研究手段为基础,首先对国内近年来发生的
我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既赋存有晶质石墨和隐晶质石墨的的国家,随着碳时代的到来,石墨资源的开发利用逐渐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煤系石墨,属于隐晶质石墨,由煤的高变质作用阶段进入石墨化阶段的产物。然而,对煤的石墨化作用研究较少,在煤的石墨化特征、煤成石墨化的影响因素、煤系石墨的成矿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尚不清楚。因此,加强对煤系石墨的特征和石墨化过程的演化特征以及成矿机制研究,对煤系石墨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
自然崩落法采矿是指采用拉底造成的应力重分布诱导矿石崩落的采矿方法,该采矿方法尤其适用于矿体厚大的低品位矿山,并可以显著提高开采效率、降低采矿成本、提高生产强度,提升矿山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该采矿方法生产工艺先进,具有一定规模效益,但同时优缺点也非常明显,需要很高的生产管理水平。在自然崩落法回采过程中,矿体崩透地表前,相当于空场条件下放矿,如果放矿速度过快,会使崩落顶板与存窿面之间留有较大的空间,一旦
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以其优良的力学性能,在工业和航空航天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由于此类复合材料具有复杂的微细观结构,实验和细观力学方法对其进行力学性能研究时存在一定的限制,有限元方法因能对接近实际微细观结构的代表体元模型求解数值解,因此具有更大的优势。以真空无压烧结法制备的氧化锆增韧氧化铝颗粒(ZTAp)增强铁基复合材料(ZTAp/Fe45)为研究对象,对颗粒增强复合材料高体积分数几何模型的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