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并把它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自此之后,全国各地都在轰轰烈烈地开展新农村建设,一些地方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但从整体上看,许多地方新农村建设的的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主要是农民缺乏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性,农民处于被动、观望的状态。究其原因,首先是农民主体自身的原因,如:农民整体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同时受小农思想影响较大,另外近十几年农民自身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等等,这些因素造成农民自身主体意识淡薄,没有把新农村建设当成自己个人的事,从而也就没有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去。另一原因就是各级政府的决策者没有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农民的主体地位,在对农民意愿缺乏足够了解的情况下推行有关政策、实施建设项目,从而造成农民在这场关乎自己家乡建设和自身利益的新农村建设中集体失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受益者,更是新农村建设的参与者和推动者,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需要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使其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同时要让广大农民明白,自己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要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成败。但究竟如何实现以农民为主体的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因此,本文主要以充分发挥农民主体性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文章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性缺失的表征及其原因透析。笔者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分析了农民主体性缺失的表征,主要是农民独立性、能动性、创造性的缺失,然后从农民自身、政府、基层状况分析造成农民主体性缺失的原因。第二部分是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分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多元角色,各个角色要将自己的职责行使到位,各尽所能、各谋其职,其中政府主要起主导作用,中介组织主要起连接农民与市场、政府的纽带作用,而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起着不可取代的主体作用。农民是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农民主体性发挥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成败。第三部分是农民主体性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透视。发挥农民主体性也是根据我国当前的国情,有着深刻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关于人的主体性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理论,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目标的追求,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都呼吁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充分发挥农民主体性。由于目前许多地方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忽视了农民的主体地位,因此,本文第四部分结合韩国新村运动的伟大实践,从中吸取成功经验和剔除不足之处,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借鉴。第五部分是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农民主体性的策略研究。根据我国国情和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从农民、政府两个方面提出几点发挥农民主体性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