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青年群体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现研究

来源 :内蒙古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li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0后青年群体的社会活动频繁,呈现需求旺盛,微信朋友圈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尽情展示自我的舞台。在使用微信朋友圈的过程中,90后青年群体的自我呈现行为及其背后独特的心理特征值得探讨。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拟剧论为视角,研究90后青年群体在微信朋友圈的自我呈现。本研究采用网络问卷调查法、虚拟民族志与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调查90后青年群体微信朋友圈使用的基本情况,并深入探析90后青年群体自我呈现背后的心理特征与呈现动因。研究发现,90后青年群体在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现时体现出了“以我为中心”的心理特征,即更加注重个人心理满足,其背后的深层动因包括:满足分享欲与虚荣心、寻找身份认同、构建个人形象。研究得出结论,积极的自我呈现对90后青年有激励作用,在微信朋友圈自我呈现对人际交往有利并且可以起到宣泄情绪与缓解压力的作用,但是,过度以及不当的自我呈现可能导致自我价值迷失、现实人际关系淡化、人际过载与交往疲劳以及隐私泄露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解决建议。
其他文献
“情感”在当今信息传播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具备强大的舆论影响力。而慢直播在此次疫情期间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云监工”慢直播吸引了超过一亿的网友观看。“云监工”慢直播最初是在央视频APP上进行直播的,这场直播镜头画面是固定的,没有传播者进行编辑与剪辑,也没有画面转场,只是将医院建设的施工现场24小时不间断直播。慢直播为何会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吸引如此多的用户,这里面包含的情感是怎样在慢直播中进行组
时政新闻在我国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传递党政方针和国家政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人民群众了解国家大事的重要渠道,也是国家和人民群众沟通的桥梁。融媒体时代,人民日报社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递时政新闻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新闻报道模式。人民日报社“两会”报道对内容进行多元整合,专题专栏呈现新闻内容。报道角度多元化,不再局限于会议过程和政策传达。报道形式多样化,多媒体元素的融合与新媒体技术的使用让“两会
社交媒体伴随着信息时代汹涌的浪潮应运而生,社交媒体这个词早已融入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现在似乎很少有人能够脱离社交媒体而单独依靠面对面方式与他人进行交流或建立联系,诚然,这种我们默认存在的交流方式在世界范围内也得到了认可,人们熟悉的脸书以及我们每日都会使用的微信。微信时至今日用户数量已经高达12亿,全国85%的人都是微信用户,每天有10.9亿用户打开微信,7.8亿用户进入朋友圈。在每日享受朋友圈带给
《中国新闻周刊》作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时政类新闻周刊之一,自创办以来,以“记录时代变迁、促进社会整体进步”的目标,忠实地记录着这个国家乃至世界发展的轨迹和变化方向,呈现着社会个体奋斗的姿态。作为中国权威高端的时政周刊,《中国新闻周刊》透过政经类期刊的公共视角,观察和解读当今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军事现象,以期对有影响力的人产生影响。“封面故事”作为重点栏目,是新闻周刊的“门脸”和核心精神的具
土地荒漠化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生态问题。2017年9月11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通过了《鄂尔多斯宣言》,毛乌素沙漠防沙治沙的成功经验引来媒体大量关注与报道。本文基于框架理论和话语分析的理论视角,分析毛乌素沙漠治理新闻报道的特点,探讨媒体在报道过程中建构了怎样的报道框架,毛乌素沙漠治理的新闻图景又是被如何呈现的。研究发现:毛乌素沙漠治理新闻报道采用“主体叙事—认同建构—
艾滋病作为一种重大传染病,自1981年发现到现在,对人类的威胁有增无减,其不仅是一个医学界的难题,更是影响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复杂社会问题。1985年我国境内发现第一例艾滋病事件后,《人民日报》作为党报开始了长达35年的“艾滋病”议题报道,记录着党和国家艾滋病防治的变迁轨迹,呈现出社会和大众对“艾滋病”议题的认知转变。新闻媒介“艾滋病”议题报道的话语变迁折射出中国社会对于艾滋
城市形象是城市物质和精神层面发展水平的重要表现,是规划城市发展目标,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城市这个开放、复杂的大系统中,无论是硬实力还是软实力,都被纳入到建构城市形象的考量范围内。地铁作为城市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已经嵌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既发挥着交通工具的属性,又作为媒介发挥着重要的传播功能,与城市形象的建构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本文从空间媒介视域下,探讨呼和浩特地铁在城市中作为新型空间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发展短视频已变成为人们生活信息彼此交互共享的一种方式,也成为了游牧文化与城市文化的聚集地。本文以进城返乡的网红牧民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短视频中牧民们发布的作品及与城市人的互动为研究样本,将研究视角聚焦于短视频平台中的城市文化与游牧文化的融合互动。笔者通过对进城返乡牧民发布作品内容进行内容分析,发现网红牧民采用城市化的潮流形式对游牧文化进行包装,以城市人喜欢的方式进行传播。借助符号学理
区域形象作为对外交往的重要名片,彰显了区域发展的软实力,因此塑造区域形象是十分必要的。随着媒体的日渐发展,大众媒体在对区域形象的塑造与呈现中更加突出。在传统媒体时代中,由于技术的有限性,媒体的传播不到位导致受众对于内蒙古的形象依然存在一些认知误区。“爱上内蒙古”主题报道是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发起的主题宣传活动,所以其对内蒙古形象的呈现具有可研究性。本文自此背景下,从传播学角度出发,在相关报纸、
推动地摊的良性发展,有利于减轻紧张的就业压力,为城市居民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破坏卫生、交通拥堵等负面问题。新闻媒体对“地摊”现象的报道在不同时间有着不同的文本呈现。这些文本体现出怎样看待“地摊”现象的媒体态度,不同的报道内容也形成了不同的报道框架,发挥了各自的功能。本文将从媒体报道层面出发,基于框架理论,探究《人民日报》自创刊以来对地摊议题的报道流变。用内容分析的方法,从报道数量、体裁、版面、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