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膜生长初期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wenhan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观测技术水平的提高,对薄膜生长过程进行直接观察成为可能,如借助STM和AFM等手段可观察到薄膜的岛状结构、表面重构和吸附原子扩散等现象,甚至直接观察到单个Ge原子在Si(100)表面的扩散过程。然而,对于在薄膜生长初期中单粒子、团簇(包括二聚物、多聚物)、空位和台阶缺陷等在基体表面的沉积、扩散与结合等过程,在实验观察和检测方面仍然受到一些条件的限制,而这正是薄膜生长的关键所在。因此,研究沉积粒子与基体表面的相互作用,在原子尺度上揭示薄膜生长初期发生的微观过程和结构演化,了解掌握这些微观结构(表面形貌、显微结构、晶体学性能、组分含量及其分布等)的演变规律,进而改进工艺流程和制备条件,节约薄膜制备的研发成本,这对提高薄膜的质量和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Cu/Cu(001)外延生长薄膜为研究对象,基于嵌入原子势函数并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沉积原子扩散输运、亚单层膜的生长演化和退火处理对薄膜的形貌、结构演变和应力变化的影响。单原子沉积扩散研究的结果表明,沉积原子在基片表面的扩散输运行为与局域碰撞位置和入射能密切相关。入射能为1-30 eV的沉积原子在基片表面的输运行为有三种:直接吸附、短时渗透和渗透(或称植入)。短时渗透中,沉积原子先渗透到间隙位置然后迅速迁移到表面上的稳定位置。当入射能高于渗透阈值时,某些能量范围内出现对应的位置峰,即又发生了短时渗透。这种复杂的输运现象可能是由于沉积原子和基片原子之间复杂的动力学竞争关系所引起的。退火对亚单层薄膜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入射能为1-5 eV和基片温度为300-500 K时,亚单层薄膜在基片表面倾向于层状的二维生长。入射能增大或(和)基片温度升高时,基片表面出现原子混合现象,但600 K的退火处理没有使吸附原子渗透更深。未退火时,薄膜表面粗糙度随着入射能增加而降低,但在某些最佳温度时达到最小。退火后,表面粗糙度明显降低。此外,退火处理能显著降低薄膜表层原子的最大法向应力。多层膜的分子动力学研究中,薄膜生长条件和退火温度与亚单层膜的情况相同。沉积生长过程中,多层膜倾向层岛状生长。退火前后薄膜的形貌和表而粗糙度变化趋势与亚单层膜的情况类似,退火处理使薄膜表面更加光滑和有序。层覆盖率和径向分布函数结果显示,入射能和基片温度对薄膜有一定的影响;而退火后,RDF的各个峰值都有增大,表明退火处理增强了薄膜的晶化。另外,退火处理能显著降低薄膜表层原子的最大法向受力和应力。因此,要获得结构致密的高质量薄膜,需要在适当的沉积生长条件下并通过退火处理来制备。
其他文献
2009年修订施行的新《保险法》有诸多进步和创新之处,如四十二条对共同灾难中当事人死亡顺序的规定。本文对该问题新旧立法进行对比,指明新规定的进步意义;同时结合现实案例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课堂观察在教学中一直存在,近年来随着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课堂观察以更加专业化的面貌广泛应用于教学中。本文将主要针对课堂观察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和实践进行探究,以发挥其
目的观察亚低温治疗在脑膜脑炎高热期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情况,并探讨相应的护理措施,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2012年3月~2013年4月我院传染科收治的76例脑膜脑炎高热期
选本批评是一种以选寓评或选中兼评的文学批评样式。选编者的主体意识使选本批评显现了审美主体的文学观念;科举考试的实际需要使选本成为揣摩法则的写作范本;选本的历史意识是
近日,记者在海淀区法院采访时发现,在前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先后发生了两起因社区天井防护不当而致人坠落的案件,案件造成受害人死伤。记者通过采访发现,部分社区对地下室上方的确
报纸
“强对流天气”主要是指突发性较强、变化激烈的天气类型,该天气一般会伴有雷雨、冰雹等现象的发生,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巨大,长期以来它都是天气预报分析的关键所在。本文
针对航空导航通信系统中即时性通信以及突发状况下的通信路径转换需求,文中研究一种基于蚁群聚类算法的面向航空导航的通信路径动态优化算法。在分析航空通信导航系统组成和
NIPs(nodulin 26-like intrinsic proteins)是类根瘤菌26膜内在蛋白,属于水孔蛋白的一个亚类,在植物逆境胁迫应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利用大豆基因组数据库,在全基因组水平共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