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芜湖市留守妇女人口学特征、生命质量、社会支持和孤独感基本状况,探讨留守妇女生命质量、社会支持和孤独感的各种因素,为针对该群体相应的心理保健、护理和身心采取医疗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芜湖市农村地区20~55周岁妇女共1005例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农村妇女一般情况、生命质量状况(World Health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BREF)、社会支持情况(Social SupportRating Scale)、孤独感(UCLA Lonelines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s)。采用χ~2检验对农村留守妇女与非留守妇女生命质量状况、社会支持状况、孤独感的差异进行比较,并分析影响留守妇女生命质量、社会支持和孤独感的相关因素。结果:芜湖农村地区妇女留守率为46.5%,留守主要原因多为照顾孩子和老人(70.1%),留守妇女中没有与丈夫产生距离感的占82.0%,不担心婚姻情感变化占75.7%,婚姻家庭状况稳定占91.9%,对丈夫顾虑多为担心丈夫身体健康状况(68.3%),不与其他男子保持距离占57.3%,家庭经济状况多有所好转(92.1%),多数不赞成丈夫去外地打工(61.3%)。在夫妻关系、身体健康状况、及时就诊情况上,留守妇女与非留守妇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受教育程度、职业类型、家庭月人均收入、居住类型、健康保健知识和相关法律政策了解情况、劳动强度与压力、工作完成后心里感觉、外出打工意愿、农忙时劳动情况、参加妇联组织情况、权益受到侵害后反应情况上,留守妇女与非留守妇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家庭主要收入来源情况上,除丈夫和其他两个方面外,留守妇女和非留守妇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家庭主要支出情况上,除农副业生产外,留守妇女和非留守妇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主要劳动情况上,除家务、副业养殖外,留守妇女和非留守妇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社会支持方面,留守妇女的客观支持得分低于非留守妇女,主观支持高于非留守妇女,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命质量方面,留守妇女生理领域得分低于非留守妇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孤独感方面,留守妇女和非留守妇女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留守妇女生命质量中的环境领域与身体健康状况、孤独量表得分、社会支持总分、年龄、家庭人均月收入状况存在线性回归关系。社会关系领域与身体健康状况、孤独量表得分存在线性回归关系。心理领域与孤独量表得分、身体健康状况、社会支持总分、年龄存在线性回归关系。生理领域与孤独量表得分、身体健康状况、参加妇联活动情况、社会支持总分、居住类型、丈夫受教育程度、年龄、相关法律政策了解情况存在线性回归关系。留守妇女孤独感与生命质量各维度、主观支持、自己文化程度、夫妻关系、支持利用度存在线性回归关系。留守妇女社会支持与孤独量表得分、环境领域、遇到困难是否需要帮助、生理领域、相关法律政策了解情况存在线性回归关系。结论:留守现象已在芜湖市农村妇女中普遍存在,留守妇女的生命质量状况、社会支持状况、孤独感状况亟待重视。切实提高留守妇女的生命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是帮助留守妇女更好生活的必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