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综合运用了文献法、历史法、文本分析法、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旨在对我国小学教学制度作深入的探究。论文由以下五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引言。主要介绍我国教学制度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及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教学制度的基本理论研究。首先,分析了已有教学制度定义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重新界定了教学制度,指出教学制度是在教学活动中就师生教与学的行为、程序所确立下来的一系列规则;接着探讨了教学制度的类型,认为依据教学制度规范主体的不同,可将其分为教师教学规范制度和学生学习规范制度;最后探讨了教学制度的基本功能,认为教学制度具有规范、激励及保障的功能。第三部分,我国小学教学制度的历史研究。描述了我国古代、晚清和民国、建国以后至新课程实施前这三个时期小学教学制度的发展形态,并归纳了每一时期的制度特征。古代小学教学制度的特征是以规范学生的学为重点,科学性不强,缺少统一性。晚清和民国时期小学教学制度的特征是以规范师生的课堂教学为重点,统一性加强,更具理性化。建国以后至新课程实施前小学教学制度的特征是以规范教师的日常教学为重点,更加系统化,精细化,数量化。第四部分,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教学制度研究。首先,从新课程实施与人本管理理念对小学教学制度的要求出发,指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学制度发展的应然追求——人性化。接着,对现行小学教学制度进行了剖析,指出其人性化不足集中表现在两方面:教师教学规范制度注重刚性控制,抑制了教师教学个性与教学创造性的发挥;学生学习规范制度陈旧、僵化,抑制了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然后,分析了造成现行小学教学制度“人性缺失”的历史原因与现实原因。最后,提出构建人性化小学教学制度的宏观对策与具体建议:在宏观层面,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采用刚柔相济的管理手段,坚持弹性原则、开放原则、民主参与原则;在微观层面,一方面建议小学建立集体备课与个性化备课相结合的备课制度、分层教学制度、教学反思制度、开放性作业制度、发展性学生学业评价制度、鼓励教学创新的评价与奖励制度等人性化教师教学规范制度;另一方面建议小学建立鼓励学生发挥学习主体性的预习制度、学生课堂参与制度、促使学生学会学习的复习制度等人性化学生学习规范制度。第五部分,结语。重申本研究的意义,总结本研究的成果,指出本研究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