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历来十分重视耕地保护工作,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中央第一次把耕地过多减少的状况得到有效控制、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在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发展处于产业转型期,实现地上地下协调发展,是矿区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以石家庄矿区为研究对象,立足于资源禀赋实际,研究矿区耕地利用与保护、经济发展、生态建设之间的协调关系,对维护土地利用的社会整体利益,促进矿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对其他资源枯竭型地区在经济转型时期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耕地保护措施具有启示意义。本文主要运用动态与静态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基指数分析和实地调查等方法进行系统研究。并在以下方面进行创新:确定了矿区经济由地下产业转为地上产业的具体时期,使耕地利用与保护分析更具针对性;提出了在外部区域内合理确定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率,使资源利用得到优化配置。全文主要内容包括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从耕地保护理论入手,重点对生态学和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为文章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运用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从耕地数量、耕地质量、灌溉条件及耕地产出效益等方面对石家庄矿区耕地资源利用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耕地利用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深入研究。文章认为:①石家庄矿区耕地资源的利用特点是:耕地质量比较优势不明显,耕地基础质量较差,且呈隐性下降趋势;耕地耕作条件较差等。②耕地利用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有:矿区耕地弃耕现象严重;违规占地现象突出;塌陷地对耕地资源破坏严重;土地后备资源不足等。③主要原因是:矿区集中开采时间长,采煤塌陷对耕地耕作条件破坏严重;上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未对产业转型的趋势、强度以及转型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进行合理预测,对产业转型所需的建设用地预留不足等。第三部分,运用耕地禀赋比较计量模型、耕地总量综合指数评价模型、定基指数分析等方法探讨了矿区耕地资源禀赋条件、产业转型、采矿塌陷对耕地利用与保护的影响。文章认为:耕地保护应考虑区域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禀赋的非均衡性,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产业转型对耕地数量减少和质量下降具有较大影响;采煤塌陷增加了耕地保护的难度。第四部分,运用供需预测法对石家庄矿区耕地保护规模和布局进行了预测、安排,以此制定耕地保护的方案。第五部分,立足于石家庄矿区耕地资源禀赋的实际和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提出石家庄矿区耕地保护的措施是: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塌陷地综合整治和提高耕地内涵质量。最后,文章认为:从资源配置效率的角度出发,在石家庄区域内统筹安排建设用地指标和耕地保有量指标;发挥矿区耕地的区域生态安全保障功能及提供建设用地功能比发挥耕地的生产功能、保障本区域粮食安全的意义更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