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陌生化”理论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一个独立的文学理论概念,最早由俄国形式主义先驱代表什克洛夫斯基较为系统地提出。这一理论起初用于指导诗歌以及其他艺术作品的创作,后来被广泛用于文学创作当中,旨在通过陌生化手法来彰显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形式主义文论者提出“文学性”是文学作品的本质属性,作家精心创造出来的陌生化手法为的就是实现文学的“文学性”。同文学作品一样,翻译文学其本质也在于“文学性”,这往往也是区分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的标准之一。因此,作为文学理论的“陌生化”也理应被用于指导文学翻译实践,使译者注意到原文中陌生化手法的重要性,并帮助译者有意识地保留并再现这些体现文学作品“文学性”的陌生化手法,从而在保留原作品原汁原味的基础上也体现出译文的文学价值,最终达到吸引目的语读者的阅读兴趣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的目的。沈从文的《边城》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读者,一直以来也受到了诸多译者的青睐。《边城》原文中陌生化手法的使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文学语言的创新使用;2、句式结构的独特安排;3、多种修辞手法的娴熟运用。对于译者而言,如何在翻译的过程中对待和处理这些陌生化手法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译文的成败与否。基于此,本文选用《边城》以及金介甫的英译本Border Town为研究对象,试从译者在处理原文当中的陌生化手法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的角度出发,结合具体的文本实例分析,探讨金介甫在其进行文学翻译的过程当中是如何保留和再现《边城》中的陌生化手法。通过笔者在本文中大量的文本实例分析研究,可以得出结论:金介甫在对于《边城》中的陌生化手法进行英译时,综合采用了异化和归化的翻译策略,主要是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此篇论文最终旨在论证作为文论的“陌生化”理论对于指导文学翻译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拓宽翻译研究视野、推进翻译研究发展。关于《边城》及其英译本的研究多不胜数,但从陌生化理论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的还是少数,笔者在此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引起译者对于原作中陌生化手法的重视,继而发挥译者的创造性,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从而在文学翻译过程当中更好地保留和再现原文当中的陌生化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