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赎之道:T.S.艾略特诗歌中的创伤主题研究

被引量 : 8次 | 上传用户:ffyy50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T.S.艾略特开创了一代诗风,其对当时影响之大甚至被评论者冠以“艾略特时代”的称呼。艾略特在抒写自己的同时,也抒写了一个时代。而他最为读者熟知的作品恐怕非《荒原》一诗莫属,在这首里程碑似的长诗里,诗人为众生量身刻画出一个真实而又恐怖的荒原背景。荒原上的芸芸众生如同行尸走肉,过着欲孽横流、生不如死的生活。究其根源,以艾略特为代表的现代主义文学发轫的时刻适逢变革当道、创伤横行,各种矛盾危机加速了现代社会的衰退与混乱。“荒原”也正是在此背景下诞生的,其深层原因是各种创伤合力的结果。当然,艾略特的“荒原”可能并非与历史的某一时刻对等,但把该景象放进某个特定时期考察有助于形成对整个人类历史的透视,从而融入普遍性与永恒性的元素。作为一种复杂的心理病症和文化现象,创伤几乎贯穿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从古希腊的悲剧刻画到近代的悲观主义哲学映出的都是人类共同的创伤情愫。从天灾到人祸,人类无时无刻不在创伤的恐惧中生存。“创伤”在希腊语中意为身体上的“伤口”,近现代心理学家则更多地赋予其文化方面的蕴意,创伤一词的文化释义由此诞生。两次空前的世界大战让更多的人对创伤有了深刻的体会和认识。“创伤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被一批学者拉卡普拉(Dominick LaCapra)、卡露丝(Cathy Caruth)等理论家进一步阐发,并应用到了文化理论与文学研究上。作为一种新的知识话语和研究范式,创伤的研究领域正在被学者们急剧扩展。根据创伤理论,创伤影响创伤主体的并不是创伤事件本身,而是主体在遭遇创伤后的反应。由于在发生的瞬间伤并没有被充分领会,创伤因此作为一种萦绕不去的魅影在发挥作用。这种魅影式的影响不仅持续地重返侵袭创伤主体,而且只有在延迟的重复中才能被真正经历。但创伤主体倾向于将痛苦的经验深藏于潜意识的深处,因此创伤主体会选择规避创伤,然而,隐藏或者规避创伤并没有为创伤主体带来他们所期望的效果,反而更加彰显出创伤对他们的影响。只有在一次次重返的创伤中面对真相,勇敢地审视记忆并升华主体的认知,创伤主体才有可能克服创伤,从而走向最终的救赎。本文以现代主义诗人T.S.艾略特的诗歌作品为立足点,运用创伤研究的理论,分析诗人艾略特作品中呈现的众多创伤刻画,探讨“荒原”形成的具体原因以及诗人救赎的路径。正文部分主要针对艾略特的诗歌作品进行了考察,并结合了他本人的批评论文与众多艾略特学者的贡献。全文共分六部分,具体如下:在引言部分,笔者首先介绍了该选题的缘起,然后解释了本文涉及的一些概念,如创伤,并对T.S.艾略特与创伤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大致分类。第一章主要将T.S.艾略特作品中出现的各种创伤类型进行细致分类。笔者认为艾略特作品中的创伤类型可以分为个体性创伤与群体性创伤两大类。个体性创伤具体表现为生命的创伤与身体的创伤,而群体性创伤表现为男性的创伤和知识分子的创伤。生命的创伤主要是指在受近现代悲观哲学的影响,现代主义文学同样把生命视作苦难的一个近义词。面对着一个无法把握的世界,人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艾略特作品中有众多人物过着行尸走肉、生不如死的生活。身体的伤口是创伤一词的最初涵义,这样的创伤也大量分布在了艾略特的作品中,身体所遭遇到的战争等一系列暴力让人心生恻隐,而阉割的创伤更是强烈呼应着诗歌所汇聚的荒芜主题。身体创伤的背后也传递出诗人的清教传统,这样的传统里也包括对性的厌恶。对女性的敌视在很多现代主义作家的笔下都表现为对女性形象的丑化,这种刻画在尼采那里走到了一个极端。而对女性的态度,艾略特是复杂而又矛盾的。其对女性的态度从恐惧、厌恶到吸引、理解,这与诗人的生长背景是息息相关的。随着大众文化的兴起,知识分子的精英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威胁,为此,艾略特等知识分子精英采取了众多对策,从叙述的模糊晦涩到对传统的强调都显示了其采取的精英立场。众多的创伤刻画最终造就了一个现代“荒原”。第二章主要探讨艾略特及作品中角色规避创伤的方式。笔者从艾略特的作品分析出发,结合创伤研究专家拉卡普拉的观点,认为艾略特及作品中角色规避创伤的方式有三种:一是文本层面。在文本中艾略特主要是通过诉诸传统,通过对传统经典的无限引用,创伤主体被投射到一个巨大的互文性空间里,在无限的交流过程中创伤得以部分消解。二是技巧层面。艾略特通过写作技巧的应用,如客观对应物、非个人化以及感知的分裂等都是在形式层面把创伤外在化,从而有效转移或减轻创伤的作用力。三是角色层面。艾略特诗歌中的人物角色也影射了诗人自己对创伤的规避,采取了譬如讽刺、幻想等策略对创伤进行了抵御。第三章探讨创伤的复现方式。创伤经验是一种意味深刻的悖论性体验,创伤事件的突发性使得创伤主体在经历创伤后对该创伤知之甚少,但创伤的未知性导致其以一种滞后的方式不断呈现在主体面前。因此如何真实地再现创伤是创伤主体康复的一个关键。在艾略特的作品中,诗人尝试不同的方式去复现创伤,具体包括西方哲学、神秘主义与东方宗教三种方式。第四章主要分析诗人如何寻得救赎。救赎的方式分为三种,它们分别是情感的疏泄、记忆的审视和救赎的降临。自传体作为一种发泄的“话疗”方式可以为创伤主体提供治疗功效。创伤主体由于创伤事件的延迟性,获得记忆是异常困难的,但也只有通过记忆创伤主体才能接近事件真相。在历尽波折之后,艾略特最终在基督教中实现了自己的救赎。最后一部分是本文的结语,笔者再次对全文进行总结性概括,并得出结论:“荒原”的成型以及诗人救赎的路径主要与创伤相关。创伤与人的生命如影随形,但正是因为创伤的存在,人生的终极意义才得以探讨。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处妊娠(CSP)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2009年1月-2011年12月间确诊为剖宫产术后子宫瘢
中学化学新课程标准强调的很多核心理念借鉴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同时,化学本身的学科特点为其在教学实践中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
数字电视,是从电视节目录制、播出到发射、接收全部采用数字编码与数字传输技术的新一代电视。与模拟电视相比,数字电视不但具有广播功能,更重要的是具有交互功能。从交互技
“放管服”改革是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取得了明显成效。近一段时间,从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首次单独提出“加大金融领域反腐力度”,到国务院常务会议
报纸
信用风险是以存贷款差额为主要盈利模式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经常会出现的风险形式。随着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不断蔓延,全球金融市场不断恶化,已经严重影响到了除美国以外的其他国
"打防结合,以防为主"是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指导思想之一,而成功预防犯罪的前提是找到犯罪的源头。控制了货币的流通,就会使大多数犯罪失去了主观动机与客观条件。转型期
目的评价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卡托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效果。方法选择73例初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给予硝苯地平控释片10~30 mg,1次/d,口服;B组给予卡托
目的:滋补脾阴方药(Zibu Piyin Recipe, ZBPYR)是战丽彬教授以清代·吴澄《不居集》的资成汤为基础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化裁而成,在临床运用中发现滋补脾阴方药能够有效改善老年性痴
目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当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常见病之一。恢复缺血脑组织的血流再灌注是治疗脑缺血的关键。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破坏是缺血再灌注性脑损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度末对本企业有关资产的可收回价值进行估计,如果有关资产期末已经发生减值,应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以使资产的账面价值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