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综合收益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研究——基于沪市2009年年报数据的实证研究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xdn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2009年6月财政部印发的《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财会[2009]8号)在我国正式引入综合收益概念为切入点,基于沪市A股上市公司2009年年报数据,采用实证方式检验了净利润、综合收益总额、其他综合收益和其他综合收益项目与资本市场的价值相关性。本文以价格模型为基础研究模型,同时以回报模型进行验证,通过相关系数和回归分析的研究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分析。由于价格模型只考虑了会计盈余这一单一因素,结论并非完全令人信服,因此在拓展性研究方面,本文引入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和流通股比率作为控制变量对价格模型进一步进行回归分析,探讨引入控制变量后净利润、综合收益总额、其他综合收益和其他综合收益项目的价值相关性。引入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和流通股比率三个控制变量后的价格模型在分析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时更加合理有效。实证检验结果表明:⑴传统净利润与综合收益都具有价值相关性,但综合收益并没有显著的信息增量;⑵其他综合收益信息增强了传统收益对资本市场的解释力度,并且其他综合收益分解项目的价值相关性强于其他综合收益总计;⑶其他综合收益项目与资本市场的价值相关性差别较大。除了外币报表折算差额,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并没有显著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对于我国投资者而言,综合收益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他们对这一指标的关注程度远不如净利润,但是不能否定,其他综合收益项目的披露,给投资决策者带来了新的信息。
其他文献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在持续加深,虽然已经不是计划经济时代,但是政府对企业的扶持仍然无处不在。政府“伸手”帮助企业,参与企业的管理,最直接的手段就是政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跨地域、跨行业的大型集团企业纷纷开始出现,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演越烈。财务管理作为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诸多不便,例如成本较高、财务管理效率底下、会计信息质量下降等。为了真正实现企业规模经济的效果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标,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想要寻找一种新型的复合需求的财务管理模式,由此,财务共享中心模式应运
上市公司在我国创立及发展,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自初始的强调股东权益保护至现今所强调的中小股东权益保护,中间几经波折。但令我们欣慰的是,不论是股东权益的保护是中小股东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