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为我国农村居民看病带来了实惠和方便,就医状况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但农村居民医疗费用的快速增长,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医疗需求与供给的矛盾,“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仍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的就医需求、就医行为及就医效果,农村居民就医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引起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广大农村居民是否获得恰当的医疗服务,不仅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系统公益性特征的决定因素之一,也是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直接因素之一,更是影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在分析各种引导居民合理就医的政策的基础上,对影响农村居民合理就医行为的因素进行探索性研究。同时,通过实证研究进一步分析影响农村居民合理就医行为的因素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政策建议。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调查研究、系统分析和专家咨询等方法,分析了我国关于引导居民形成合理就医行为的政策;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现行政策的作用与效果,运用专家咨询等方法,提出了政策完善和强化的思路。研究主要结果(1)卫生人才问题是影响农村居民形成合理就医行为的主要因素。(2)基层医疗机构诊疗分布仍然存在不合理的现象。(3)引导农村居民合理就医最直接有效的制度是全科医生制度和新农合制度,各制度的现实作用与理想情况相比还存在差距。研究结论(1)建议以落实全科医生制度建设为契机,促进基层卫生人才的发展。(2)基于各种制度之间的作用机制,通过强化医疗机构的分工负责协作机制和政策的协同作用,实现合理就医目标。政策建议(1)强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2)规范医疗卫生服务的运行。(3)强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调控作用。(4)用好基本药物制度对居民就医行为的引导作用。(5)通过信息化建设完善制约居民就医行为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