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积极心理干预对首次脑梗死患者创伤后成长、日常生活能力和心理幸福感的影响,为改善脑梗死患者身心健康,提高日常生活能力,达到最佳康复状态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2019年2月-2019年10月符合纳入和排出标准的首次脑梗死患者60例,试验组与对照组均为30例,对照组进行脑病科常规护理,包括活动指导、饮食指导、安全护理、心理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积极心理干预,在患者住院期间给与6次不同主题的活动,活动形式是“一对一干预”结合团体干预,干预内容是基于积极心理干预进行的发泄疗法、回忆疗法、希望疗法等,出院后2次随访,于干预后即刻、干预后1个月、干预后3个月收集相关评价指标,评价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创伤后成长水平(CPTGI)、日常生活能力(BI指数)、幸福度(Ryff心理幸福量表)的改善情况。结果:(1)干预结束后,共收集53例患者的全部研究数据资料,其中对照组流失4例,试验组流失3例,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检验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样本流失率有无差异,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样本流失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对两组患者的一般基线资料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收入、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等无统计学差异(P>0.05)。(2)干预后即刻,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C-PTGI得分和Ryff心理幸福感得分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BI得分提高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个月、干预后3个月,试验组C-PTGI得分、BI得分、Ryff心理幸福感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前后对照组组内比较结果显示,C-PTGI得分、BI得分、Ryff心理幸福感得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试验组组内比较结果显示C-PTGI得分、BI得分、Ryff心理幸福感得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存在时间效应。(4)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干预前、干预后即刻、干预后1个月、干预后3个月患者的PTGI和Ryff心理幸福感得分干预主效应、时间效应两者的交互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首次脑梗死患者实施积极心理干预,能够促进患者创伤后成长水平,提升患者的心理幸福感和日常生活能力。积极心理干预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