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本实验室构建的鸭坦布苏病毒PrM/E基因质粒、C基因质粒分别转染减毒沙门氏菌获得的SL7207(PVAX1-SME)和SL7207(PVAX1-C)疫苗菌株为研究对象,检测雏鸭免疫疫苗菌株后体内细胞因子水平及疫苗抗原分布,探讨了鸭坦布苏病毒PrM/E与C蛋白的免疫原性差异。研究内容归结如下:1.减毒沙门氏菌递呈的鸭坦布苏病毒PrM/E和C蛋白的免疫效果差异使用活菌计数法确定两种疫苗免疫剂量,并制备灭活疫苗作为阳性对照。将72只1日龄雏鸭随机均分为4组,于8日龄分别免疫灭活疫苗(A组)、SL7207(PVAX1-SME)(B组)、SL7207(PVAX1-C)(C组)及PBS(D组),16日龄加强免疫,在16、24、32、40、48、56日龄采集各组鸭血清,每组三只。使用血清中和试验和ELISA检测了各组的免疫效果。结果显示,在中和能力上,于16至40日龄,B组高于C组(P<0.05),48和56日龄两组无差异;在抗体水平上,于24至40日龄以及56日龄,B组高于C组(P<0.05),16和48日龄两组无差异。结果说明PrM/E蛋白的免疫效果要优于C蛋白。2.减毒沙门氏菌递呈的PrM/E与C蛋白刺激细胞因子mRNA变化差异检测免疫SL7207(PVAX1-SME)及SL7207(PVAX1-C)疫苗菌株后,鸭体内IL-4、IL-6及INF-γ3种细胞因子的变化趋势。免疫疫苗后分别检测16、24、32、40、48、56日龄鸭脾脏中3种细胞因子的表达量。结果显示在IL-4的变化情况中,相较于D组,B组于24至56日龄出现显著升高(P<0.05),C组于24至48日龄出现显著升高(P<0.05);在24日龄后B组IL-4的表达量明显高于(P<0.05)C组。在IL-6的变化情况中,相较于D组,B组和C组均于16至56日龄出现显著升高(P<0.05);但除56日龄以外B组的表达量均高于(P<0.05)C组。IFN-γ的变化情况中,相较于D组,B组于16至48日龄出现显著升高(P<0.05),C组仅在16日龄出现上升(P<0.05)。说明两种蛋白更偏向于刺激IL-4和IL-6表达量的升高;且PrM/E蛋白对细胞因子的刺激强于C蛋白。3.减毒沙门氏菌递呈的PrM/E和C蛋白作为疫苗抗原在鸭体内的分布差异本章节检测了疫苗菌株产生的疫苗抗原在鸭体内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在组织器官中均能分别检测到B、C两组所表达的蛋白。两种蛋白在肠道的变化情况相似,但在实质器官中有较大差异。在心脏中两组均在24日龄检测到大量蛋白(+++),但B组于56日龄蛋白开始减少而C组40日龄开始减少;肝脏中,B组于16日龄蛋白表达量达到最高峰(+++)持续到56日龄,C组32日达到最高峰(+++)于48日龄开始减弱;脾脏中,B组24日龄检测到大量蛋白(+++)于56日龄开始减弱,C组中32日龄检测到大量蛋白(+++)并于56日龄开始减弱;肺脏中两组情况类似,均在24日龄检测到大量蛋白(+++)并于40日龄开始减弱;肾脏中两组均在24日龄阳性信号达到最高峰(+++),但B组于56日开始减弱,而C组减弱于48日龄。说明在实质器官中B组蛋白的存在时间长于C组蛋白。终上所述,相较于鸭坦布苏病毒C蛋白,PrM/E蛋白作为疫苗抗原在鸭体内存在时间更长,且其对细胞因子的刺激更加显著,从而使PrM/E蛋白作为疫苗抗原能够起到更好的免疫效果,其免疫原性也就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