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参考国内外艾滋病防治督导与评估指标构建的理论和技术,经专家讨论、咨询及现场调查,结合云南实际,筛选适用于各级的评估指标,逐步建立艾滋病防治评估指标体系,为各级政府和机构开展艾滋病防治评价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分析关于艾滋病防治督导与评估的文献,确定指标基本范畴,初步筛选评估指标:通过改良型专家咨询法和专家讨论筛选、调整指标;开展阶段性实证研究,收集指标数据,进行个人访谈,验证指标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结果(1)查阅文献确立艾滋病防治评估指标应包括政策支持环境、管理、预防、治疗关怀和孤儿支持5个基本范畴。(2)通过专家咨询初步制定了36个一级指标,132个二级指标。(3)预收集数据结果显示:初定指标存在定义不明确,使用级别不清楚,不符合实际,单个指标需要收集多个数据等问题。(4)访谈多部门关键人物提出:指标应来源于责任目标,与所开展的工作紧密结合;指标不宜过多,能真实反映防治进展及效果即可。(5)专家讨论提出:注重指标的敏感性、可行性,根据政府防治策略制定指标,精简过程指标,主要为效果指标,提高评估效率。(6)初步构建艾滋病防治评估指标体系.该体系由支持保障措施,疫情检测,初级预防(普及知识和安全行为,预防感染艾滋病病毒),防止二代传播(发现和管理感染者和病人),4个一级指标,23个二级指标组成。讨论与建议(1)指标应根据督导与评估的基本理论框架制定。(2)借鉴现有指标,建立统一的指标体系,提高指标的可比性。(3)评估指标应分类分级使用,以满足不同层面需求。(4)指标应以艾滋病防治常规信息报告系统为基础。(5)指标确定后并非一成不变,应随着艾滋病防治策略的变化而调整。(6)指标数据结果的分发与利用是实现指标价值的重要环节。(7)加强督导与评估的组织管理和能力建设,是指标体系有效运行的保证。结论考虑到相对准确的疫情估计,对特定人群开展常规检测发现感染者并对其进行规范管理,既能降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传播艾滋病的风险,又可以为科学防治提供依据,与国家指标对比本指标体系增加了对疫情估计、感染者管理和防治主要效果的评价。国家督导与评估框架的指标以及我省开展三年艾滋病防治评价均参考了本指标体系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