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ISL-1阳性后第二生心区分布规律以及小鼠胚胎心脏DMP的形成及其参与心房分隔的过程。方法:用抗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抗体、抗心肌肌球蛋白重链(MHC)抗体、抗转录因子ISL-1抗体、抗Nkx2.5抗体对胚龄9-15d小鼠胚胎心连续石蜡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胚龄9-12d,ISL-1阳性细胞主要聚集于咽前间充质、心包腔背侧壁的脏壁中胚层、心背系膜以及窦房结、腔静脉瓣。在胚龄13d,ISL-1阳性细胞局限于进入心包腔的右腔静脉壁与窦房结。胚龄14d后,胚胎心房与腔静脉壁不再有ISL-1阳性细胞的分布。胚龄10-11d,DMP形成,心背系膜内散在分布有ISL-1阳性细胞向DMP延伸,胚龄12d,DMP与房室管心内膜垫、原发隔融合。胚龄9-10d,左右体循环静脉分别通入静脉窦角,两侧对称。胚龄13-15d,DMP与心包内腔静脉壁、冠状窦壁进行心肌化。结论:ISL-1阳性后第二生心区前体细胞在胚胎不同发育时期其分布模式不同,参与心房、腔静脉壁以及窦房结的发育。DMP来源于后第二生心区,两侧房室管心内膜垫彼此接近融合分隔房室管时,DMP与其头侧的原发隔、尾侧的房室管心内膜垫融合,参与原发孔的封闭。DMP的心肌化是由于原发隔的心肌细胞迁移而完成。冠状窦与右腔静脉存在不同的表达模式,心肌化机制也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