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分析紫癜性肾炎患者尿红细胞形态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探求两者间的规律性,旨在为临床上紫癜性肾炎中医辨证提供客观化依据,并协助诊疗。方法:本研究搜集2014年08月至2015年08月,云南省中医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紫癜性肾炎患者,患者来自肾病科门诊和住院部。本研究收集患者新鲜中段晨尿10ml,经离心取片后使用相差显微镜法检测尿中红细胞,用血球计数板观察变形红细胞(大红细胞、小红细胞、环形红细胞、棘形红细胞、靶形红细胞、其他形态红细胞)及正常红细胞的形态,并计数两者出现的百分率。同时根据患者证候、舌象、脉象,进行辨证分型(风热搏结证、湿瘀互结证、气阴两虚证)。对紫癜性肾炎患者尿红细胞形态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1.紫癜性肾炎患者中医证型所占比例高低依次为:气阴两虚证(42.57%),湿瘀互结证(35.36%),风热搏结证(22.06%)。2.异常红细胞含量在3个中医证型中所占比例高低依次为:气阴两虚证(79.5%),湿瘀互结证(76.5%),风热搏结证为(73.4%)。异常红细胞含量在3个中医证型中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风热搏结与湿瘀互结(P=0.037)及气阴两虚与湿瘀互结、风热搏结证(P=0.018、0.000<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棘形红细胞在3个中医证型中出现频率高低依次为:气阴两虚证(87.80%)、湿瘀互结证(76.67%)、风热搏结证(52.63%)。棘形红细胞出现频率在3个中医证型中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气阴两虚证与湿瘀互结证、风热搏结证组之间(P值分别为0.042、0.000<0.05)及湿瘀互结证组与风热搏结证组之间(P=0.036<0.0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气阴两虚证中棘形红细胞出现的频率显著高于其他证型。4.中医证型中各异常红细胞含量百分比为:(1)风热搏结组内,各异常红细胞含量百分比高低依次为:小红(0.258),靶红(0.130),其他(0.126),环红(0.123),大红(0.083),棘红(0.018)。(2)湿瘀互结组内各异常红细胞含量百分比高低依次为:环红(0.279),小红(0.138),靶红(0.122),大红(0.105),其他(0.094),棘红(0.024)。(3)气阴两虚证组内各异常红细胞含量百分比高低依次为:靶红(0.286),环红(0.166),其他(0.144),小红(0.122),大红(0.048),棘红(0.029)。结论:1.气阴两虚证在紫癜性肾炎患者三个中医证型中出现比率较高。2.紫癜性肾炎患者不同中医证型其异常红细胞含量百分比存在差异,气阴两虚证组较其他两组异常红细胞含量高。3.棘形红细胞出现的频率及含量百分比在气阴两虚证中最高。4.风热搏结证与小红细胞相关性最高,湿瘀互结证与环红细胞相关性最高,气阴两虚证与靶红细胞相关性最高。推测紫癜性肾炎患者中医证型与尿红细胞形态有一定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