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层间隔震的理论和技术是基础隔震应用的延伸,它将隔震层放置在结构中间层以控制结构地震响应。利用支座水平方向的柔性且各向同性的特点延长结构自振周期、增加结构阻尼、减少输入到隔震层上部的能量。《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12章给出的隔震设计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分部设计法。建立隔震模型,按中震弹性时程分析,对比层间剪力以及倾覆力矩的减震效果,确定水平向减震系数,根据减震系数确定地震影响系数,反馈到抗震结构上,采用传统的抗震设计方法进行上部结构设计。这种隔震设计方法的主要不足之处是采用考虑减震系数的抗震结构进行设计,没有对隔震结构直接设计。新编制的《建筑隔震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弥补了上述不足。本文以广州某地区实际工程项目—大底盘双塔高层结构为研究对象,分别选用抗震方案和隔震方案,在隔震方案中,对抗规12章的设计方法和基于性能的隔震设计方法进行分析对比研究,为新编制的《建筑隔震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提供计算依据。本文主要的工作内容如下:(1)阐述了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综述了层间隔震研究现状以及层间隔震结构应用情况,层间隔震体系的特点与适用范围。(2)介绍了层间隔震结构等效分析模型,工程项目概况和隔震设计流程;通过迭代的方法确定隔震层的等效刚度和等效阻尼比,以实际工程项目为例子对比减震系数法设计的隔震结构、设防地震下直接设计的隔震结构和抗震结构三种方案。(3)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对两种设计方案进行隔震设计并对比减震效果,设防地震作用下、采用动力时程分析法,对比抗震与隔震结构确定减震系数;多遇地震作用下,根据减震系数对相应的抗震结构进行配筋设计;设防地震直接设计的隔震结构考虑等效阻尼比按《建筑隔震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反应谱进行配筋设计。(4)对多遇地震设计的抗震结构、多遇地震设计的隔震结构以及设防地震下直接设计的隔震结构进行数据提取,包括:层间剪力、层倾覆弯矩、总用钢量、剪重比、结构层间位移角(设防地震、罕遇地震和极罕遇地震)。利用ABAQUS软件对上述方法设计的结构进行弹塑性分析,研究分析了隔震支座的最大压应力和最小拉应力,隔震支座的位移变形情况、支座的滞回曲线,三种方案设计的结构损伤云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