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普通针刺和安慰针刺对失眠伴焦虑抑郁状态的临床疗效,并比较两种方法疗效之间的差异。方法:将95例失眠伴焦虑抑郁状态的受试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安慰针刺组。其中针刺组观察病例48例,采用普通针刺治疗;安慰针刺组观察病例47例,采用安慰针刺治疗。观察针刺治疗前后两组受试者的稳态视觉诱发电位(SSVEP)、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指标的变化,比较两组间及组内的差异。结果:1.总有效率:治疗结束后,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1.30%;安慰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09%。2.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1)组间比较:治疗后及随访时针刺组和安慰针刺组PSQI总分及各组成项目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内比较:针刺组治疗前后PSQI总分及各组成项目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慰针刺组治疗前后除睡眠效率及日间功能障碍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外,PSQI总分及余组成项目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随访时和治疗后比较,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及日间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QI总分、睡眠质量及睡眠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慰针刺组随访时和治疗后比较,在睡眠效率及睡眠障碍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项目评分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1)组间比较:针刺组和安慰针刺组在治疗后以及随访时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内比较:针刺组治疗前后及随访时SAS、SDS评分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慰针刺组治疗前后SAS、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随访时SAS、SDS评分与治疗后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稳态视觉诱发电位(SSVEP):(1)组间比较:针刺组和安慰针刺组治疗后大脑各脑区电位值比较,除在枕叶的Oz及02导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脑区导联电位值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内比较:针刺组在治疗前后比较,各脑区导联电位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慰针刺组在顶叶的Po5、Po6导联及枕叶的0z、02导联电位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脑区导联电位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针刺疗法对失眠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的失眠症状及焦虑抑郁情绪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具有一定的远期疗效;安慰针刺不能有效改善失眠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的失眠症状及焦虑抑郁情绪。2.针刺治疗可以降低失眠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整个大脑脑区SSVEP电位值,降低大脑的兴奋性;而安慰针刺只对大脑脑区个别导联电位值有抑制作用。3.针刺疗法是治疗失眠伴焦虑抑郁状态的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