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道国环境管制与跨国公司FDI区位选择——基于中国的实证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lllllllllllvvvvvv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把利用国际直接投资作为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内容,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成为最重要的FDI接受国之一。而随着人们对外资认识的不断加深以及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关注,外商直接投资与环境以及外商直接投资与环境管制的关系成为国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目前学术界存在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种认为环境管制会使产业竞争力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实行低环境标准的国家,其企业所承受的环境成本相对要低,从而吸引世界污染密集产业的对外投资,即“污染天堂”假说(Pollution Havens),一些学者进一步推论,各国为了避免因较高的环境标准而损害其吸引FDI的竞争力,会竞相降低环境标准,即“环境标准竞次”假说(Race to the Bottom)。另一种观点认为,动态地看,严格的环境管则将激励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在采用绿色技术的同时使其吸引FDI的竞争力有所提高,即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提出的“波特假说”(Porter hypothesis)。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环境管制强度(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Intensity ERI)与我国实际利用FDI之间的双变量VAR模型,选取六类环境管制指标,通过协整检验和两类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考察了ERI指标与FDI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并基于VAR模型的广义脉冲响应函数法和方差分解法考察了环境管制指标对我国实际利用FDI的动态影响。继而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LS)考察了影响FDI区位选择的各种因素,并重点考察加强环境管制是否是影响跨国公司FDI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最后把FDI与环境管制作为相互影响的内生变量,建立环境管制与FDI之间的联立模型,研究表明环境管制与我国利用FDI之间的规律为:环境管制是影响FDI区位选择的重要原因,但FDI并不是导致环境管制变化的原因,印证了我们前文所说的“波特假说”的观点。这一结论为中国吸收FDI区位选择的调整和战略的转向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同时也符合当前构建“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其他文献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市场预测难度增大,需求信息变化周期日益缩短,各个企业将面临更严峻的市场环境。本文主要研究供应链中各成员企业之间关于信息共享的协调问题。文章以时装、电子产品等易逝品为研究背景,分析创新型易逝品供应链中需求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并从上游企业进行机制设计的角度出发,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文章首先阐述了创新型易逝品及其供应链的特征,指出该供应链的下游企业比上游企业掌握更多的市场需求信息。
伴随着大量的外资流入,中国目前的对外直接投资额也日俱规模,甚至有了“中国将引领第三次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浪潮”之说。在新一轮国际分工的格局下,只有积极扩大对外直接投
互联网行业的飞速发展,以及“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助力,使得互联网企业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互联网企业的兼并收购、引入风险资本、上市融资等行为愈加频繁。合理评估互联网企业的价值也愈发引起人们的重视。而互联网企业具有高成长、高风险、以及存在较多不确定性的特点,传统的价值评估模型并不能准确评估互联网企业的价值,本文在进行文献梳理与学习以及对传统价值评估模型适用性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评估互联网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