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型大学特色学科生发与演进逻辑的个案研究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ruir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双一流”大学建设成为我国政府、社会、高校、研究者等多方共同关注的焦点话题和实践议题。本研究基于多重制度逻辑理论、组织变迁理论、场域理论等理论基础,将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综合进行文献梳理、政策解读与访谈调研,选取一所行业型大学的特色学科作为研究个案,通过深入梳理与分析该大学食品学科一百多年来历史演进的过程,总结其学科建设的成败得失,揭示行业型大学特色学科发展演进的阶段性特征和规律,挖掘其中发挥作用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析出特色学科发展的固有的内在逻辑,为行业型大学改革发展和“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提供参考。研究的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行业特色型大学学科发展的基本轨迹是什么?有什么独特的演进路径和规律?(2)大学学科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哪些?不同阶段时期,具体是如何作用的?(3)大学学科发展是自然生长的过程还是由于外在力量规划设计的主要作用?研究发现,J大学食品学科的发展走过了一段跌宕起伏的过程,在其演进历程中,政府、市场、知识、组织文化等不同因素起到了相互交织且差异化的影响。政府逻辑在学科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但在不同阶段,政府发挥作用的程度和方式有不同。新中国成立之后,探索高等教育正规化的新模式成为“政府逻辑”。改革开放后,在坚持内涵发展的政策指导下,国家加强了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力度,政府逻辑从“政治绩效”更多转向了“学术绩效”的治理导向。市场逻辑在学科发展中具有重要的驱动作用。获得世界银行贷款、学生就业形势趋好、科研经费增多等也是基于改革开放带来了行业的大发展。知识逻辑在学科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J大学的食品学科,从最初的发酵、食品工程、粮油加工等研究,逐渐衍生出食品大分子功能性与结构、食品生物技术、食品质量控制技术、发酵与基因代谢、功能食品开发等学科领域,显示出食品学科自身依据知识生产的分工而形成诸多的研究领域。组织文化逻辑在学科发展中具有重要的能动作用。J大学食品学科凝练出的精神传统,推行的任期目标责任制和教师绩效考核制,营造起能上能下的氛围,调动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提升了食品学科整体水平与竞争力。在对J大学食品学科发展历程进行探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对行业型大学发展和学科建设进行了反思,存在的问题如学科建设理念不够完善、学科与行业从融合走向疏离、学科联动发展不力、跨学科发展存在障碍等。从历史经验出发,对于行业型大学学科的今后发展来说,应当注意这样几点:抓住政策机遇空间,加强特色学科建设;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提升学科基础理论;关注学科协调发展,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深化推进协同创新,全面释放学科功能;优化学科组织文化,激发学科发展自主性。本研究的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剖析了中国行业型大学特色学科发展独特历史脉络。J大学食品学科从农学起步,逐步经历学科意识产生、学科确立、学科形态独立等过程,最终通过行业型高校的建立,形成了J大学食品学科的独特发展路径。研究发现,如何选取某个或某几个学科作为突破口,更好的平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考验着大学决策者的智慧和水平。第二,构建了行业型大学特色学科发展解释模型。政府逻辑、市场逻辑、知识逻辑、组织文化逻辑等四重制度逻辑形塑了学科发展。研究发现,在中国语境下,大学学科发展不是至少不完全是“自然生长出来”,还是充满着“抢抓机遇、顶层设计、全面推进”等人的主观能动性因素,有其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第三,采用了“档案+口述历史”的综合研究方法。使得历史资料之间相互印证,弥补不足缺失,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资料的可信度与解释力。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资本形成的增长速度过快,本应在经济增长中起到主要作用的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度趋于下降,技术竞争力也表现出下滑的趋势,另外我国企业创新大多集中在过程创新而忽略了较为高端的产品创新,这些现象都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寻找到提升企业创新意愿的动力进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水平。研究影响创新能力和水平的因素有很多,不过很容易被忽视的是竞争在创新中起到的基础性激励作用。因此本
目的观察化瘀通络中药熏洗方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早期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3—9月作者所在医院住院的TKA术后康复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中药熏洗治疗,干预时间均为2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及不良反应。结果干预2周后,试验组膝关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升入,以及农村金融的不断深化。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户收入的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农村金融排斥与资源分配不公等问题依旧突出。在此背景下,农村普惠金融的出现正是弥补了农村金融发展中的不足,其公平、公正的理念将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习主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三农”是我们党全面实施农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农村家庭收入水平一直是考察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
阮秉谦(1491—1585)是越南南北朝时期著名作家,他的才华和人品对越南整个16世纪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他的作品对越南人民的精神生活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推动着越南古代中叶文学进程的发展。越南古代文学历史上,汉字作品被称为“越南汉文学”,论数量和质量在越南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就像于在照在博士论文里写到的:“越南汉诗源远流长,浩浩荡荡,历经漫长历史时期的蓬勃发展,取得了辉煌灿烂的成就”(1)
教师书面反馈的研究已有三十余年的历史,期间研究者们综合运用教学实验、问卷调查、质性研究、理论探讨和争鸣等各种方式对教师书面纠错反馈的有效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目前仍没有令人信服的定论,反对书面纠错的声音依然存在。究其原因,有研究者(例如:Sheen,2011)认为是不少实验研究的设计存在问题,缺少对应的控制组。但后续的实证研究,虽然几乎都注重了实验设计这一层面,但结果依然并不一致,有时甚至相反。之
随着“两山”理论的发展与乡村生态振兴战略的提出,如何实现农业绿色化、高质量发展,提升农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成为新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主攻方向。农业生态资本运营通过农业生态资本积累、转化与调控手段,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中的生态因素进行科学管理,有效缓解了人地矛盾,是当前乡村生态振兴战略实施的题中应有之义。如何推动农业生态资本运营发展,进一步协同农业生态资本与农民福祉间的良性互动,是农业生态资本运营研究亟
隐喻是人类语言的重要特征,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思维方式之一。作为一种能够化抽象为具体的重要手段,隐喻存在于人类语言的各个层面。历史上,国内外学者曾从传统修辞学角度的词句层面、认知角度的词句层面以及语篇层面三个主要维度对隐喻进行了深入研究,成果丰硕,但对隐喻的动态性语义特征以及隐喻对语篇主题的构建还缺乏足够的关注。认知语言学认为,句子与语篇紧密相连,是一个连续体。隐喻是一种参照现象,概念化主体往往通过单
变量选择是数据建模的一个基本问题.近些年来,涌现了许多比较成功的变量选择和系数估计同时进行的惩罚或约束的回归方法.Nonnegative Garrote(NG)方法(Breiman,1995)也是惩罚的变量选择方法,Xiong(2010)提出了误差项为同方差的线性回归模型基于Mallows’Cp准则的NG估计量具有天然的惩罚函数和调节参数,但他没有对NG估计量的渐近最优性进行研究.本文主要借鉴模型
政治文化反映了政治主体对政治客体的心理和精神状态,是政治主体在政治生活中的认知、情感、态度等复杂综合的呈现。潘周桢是越南维新运动领袖、越南近代爱国志士,越南启蒙思想的先驱者。他主张废除君主制,提倡民智民权,言论自由,学习西方科技,振兴工商经济,反对暴力抗法。他不仅把宝贵的一生奉献给了越南的独立解放事业,而且创作了大量诗歌、随笔、杂文。他的作品数量庞大,题材丰富,体裁多样,主题突出,在文学创作、文化
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新旧动能的接续转换,作为新动能关键支撑的创业企业孵化工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缓解创业融资难问题,国家不断探索以特色小镇、未来科技城和高新园区等平台打造为抓手,建设创业生态系统扶持创业企业融资和成长。然而,同样的创业生态系统内创业企业的融资绩效却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分化,即便是对于具有某些相同资源禀赋的创业企业,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融资绩效。针对这一现象,本文提炼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