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是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形成的文化仪式与符号体系,折射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也建构了一个民族独有的文化记忆,是形成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民俗符号。人类进入现代社会,根植于传统农耕文明或游牧文明的少数民族节庆逐渐被从少数民族民众的生产生活中剥离出来,在消费主义的浪潮中,失去了原初的文化意义与价值内涵。空间具有媒介属性,这是传播学的空间转向带来的重要共识。基于中国南方山地和北方草原的不同人文地理,以土家族的“女儿会”和蒙古族的“那达慕”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传统节庆也呈现出不同的空间传播特征,同时在现代媒介社会中形成了不同的传播路径选择。本文以“女儿会”和“那达慕”作为对比研究对象,以节庆的原发地为田野,对土家族和蒙古族节庆文化空间的变迁进行调查,在人类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间进行跨学科研究,试图探寻少数民族传统节庆的新的现代传播路径。全文共分为五章,绪论部分对核心概念、文献综述以及研究方法做了一个简单的梳理,为全文的研究分析建构基础;第一章是从文化记忆、文化自信以及文化自觉三个方面对少数民族传统节庆的意义进行深入阐释;第二章和第三章立足于文化空间理论,分别对“女儿会”和“那达慕”的文化空间变迁进行系统的分析,并在湖北的恩施州及内蒙古的锡林浩特两地分别进行田野调查,对比分析文化空间的变迁对“女儿会”和“那达慕”的节日传承带来的影响。第四章则是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少数民族传统节庆的保护与传承之路,为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寻找适合自己的文化土壤,对探索少数民族传统节庆现代传播路径的内在逻辑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