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际的宏观经济运行中,经济主体宏观经济预期不仅可以从特定的数量经济模型得出,也可以从自身以往的经验和与其它经济主体的相互交流中得出。在这种社会学习和个体学习的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对经济主体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货币当局所执行的货币政策。而货币当局为了实现其政策目标,必须考虑经济主体预期的形成机制和经济主体的学习过程。但是当前,无论是货币政策理论研究还是操作实践都是在理性预期框架下展开的,而对适应性学习假定下货币政策的研究则相对不足。 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对我国经济主体的理性程度、通货膨胀和通胀预期的形成机制以及我国货币政策的选择和操作实践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将经济主体分为主导经济主体和微观经济主体两部分,其中主导经济主体代表经济学家、银行家等一类人;微观经济主体代表居民、企业等一类人。此外,我们假定主导经济主体一旦形成通货膨胀或通胀预期就保持不变,并不进行社会学习;微观经济主体不仅进行个体学习,而且还在主导经济主体和其它微观经济主体的影响进行社会学习。仿真结果表明我国主导经济主体在进行个体学习时的学习参数为0.23,产出缺口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大约在-0.18左右;微观经济主体的学习参数为0.21,产出缺口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在-0.15和-0.19之间波动,由于微观经济主体对误差的学习参数小于主导经济主体对误差的学习参数,这表明微观经济主体降低了误差对自己的影响程度,即微观经济主体在适应性学习条件下提高了自己的理性预期水平。总的来说,我国经济主体的理性预期程度大约在80%左右。从货币政策选择和操作来看,实施混合名义收入目标货币政策要优于其它货币政策,这表明我们要把通货膨胀和产出缺口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稳健性检验也表明了这一结果。最后,本文根据相应的仿真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