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耐辐射异常球菌(Deinococcus radiodurans R1)能在多种逆境下生存,被称为“世界上最顽强的细菌”。基因组分析显示耐辐射异常球菌中含有20种组氨酸激酶和26种反应调控蛋白,存在多个双组分系统。迄今有关研究报道甚少,开展耐辐射异常球菌双组分系统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参与胁迫的反应调控作用,为耐辐射球菌适应极端环境及抗性机制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耐辐射异常球菌全局调控蛋白IrrE缺失突变株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耐辐射异常球菌(Deinococcus radiodurans R1)能在多种逆境下生存,被称为“世界上最顽强的细菌”。基因组分析显示耐辐射异常球菌中含有20种组氨酸激酶和26种反应调控蛋白,存在多个双组分系统。迄今有关研究报道甚少,开展耐辐射异常球菌双组分系统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参与胁迫的反应调控作用,为耐辐射球菌适应极端环境及抗性机制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耐辐射异常球菌全局调控蛋白IrrE缺失突变株与野生型菌株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发现一对预测的双组分蛋白DRA0009/DRA0010表达量显著上调。DRA0009预测编码组氨酸激酶,含有组氨酸激酶(HisKA3)和HSP90家族ATP酶(HATPasec)结构域;DRA0010预测编码反应调控蛋白,含有反应调控子结构域和LuxR类型的HTH结构域。二者的转录方向一致,RT-PCR证明两个基因组成一个操纵子。KEEG数据库预测DRA0009/DRA0010属于NarL家族,参与调控脂肪酸脱氢酶的合成。它们与枯草芽孢杆菌中DesK/DesR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最高,但仅为43%, DesK/DesR调控低温诱导的膜磷脂不饱和酶基因的表达,本研究结果显示DRA0009/DRA0010不参与低温胁迫反应,可能具有不同的生物学功能。本文中将这两个蛋白分别命名为DtrA和DtrB。为研究DtrA和DtrB的生物学功能,我们构建DtrA和DtrB插入突变株(ΔdtrA和ΔdtrB),在正常温度(30℃)和低温(15℃)培养条件下,以及在3M山梨醇,4M NaCl, pH5.0和pH9.0胁迫条件下,ΔdtrA和ΔdtrB与野生型菌株R1的生长均无明显差异。但在高温条件(42℃)培养下,ΔdtrA和ΔdtrB突变株的生长较野生型显著下降,尤其是dtrA突变后生长速率下降2倍以上;并发现dtrA或dtrB的突变导致细胞UV抗性的显著增强。42°C热激条件下,野生型菌株dtrA和dtrB的表达量分别比正常培养条件下上调了3.78倍和2.74倍;阻断dtrA或dtrB导致了参与高温反应的热激蛋白基因(groES、dnaK、hsp20、hsp1、hsp2)显著下调,参与UV代谢途径的基因(uvr-A、uvr-B、rad25、mutS等)以及参与其它逆境调控基因及功能基因(irrE、yehZ、otsB、DR1372、DR1172和sodA等)的表达明显上调,结果表明该双组分蛋白为热诱导蛋白,DtrA和DtrB不仅参与了耐辐射异常球菌中高温胁迫反应的调控,而且与细胞的辐射抗性相关。已有的研究表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维持膜的流动性和完整性以及在耐辐射和抗氧化中扮演重要角色。进一步分析野生型和突变株中各种脂肪酸含量,发现在正常生长条件下ΔdtrA和ΔdtrB突变株的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与野生型菌株没有明显差异,但在42℃热激下,ΔdtrA和ΔdtrB突变株的不饱和脂肪酸比例为野生型的80%和82%。同时,脂肪酸合成代谢途径相关基因转录表达下调,特别催化脂肪酸C16:0、C18:0和C20:0脱氢的脂肪酸脱氢酶编码基因DR0279和DR0822基因下调将近2倍。表明双组分调控蛋白DtrA/DtrB调控脂肪酸合成代谢。本探索性研究表明热诱导的类双组分调控蛋白DtrA和DtrB,在细菌适应高温变化、以及辐射抗性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该双组分调控蛋白特征尚需进一步鉴定,其参与胁迫反应的调控作用以及与调控蛋白的调控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当前,我国的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景区作为旅游业的四大支柱之一,也获得了迅速发展。旅游景区是旅游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同时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产物,因此其开发十分关键。在现如今的旅游景区开发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过度商业化的问题,影响到了旅游业的长远发展。为此,文章将对此展开研究,提出一些对策,以供参考。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对粮食的需求量也越来越高,同时表现出各类浪费粮食的现象,影响我国原本就较为紧缺的粮食资源。但实际上,粮食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不仅限于浪费粮食资源,还存在着许多的隐患,如果这些隐患不消除,任其自由发展,必然会对我国现有的粮食安全结构造成严重的威胁。基于此,分析了现阶段粮食安全隐患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呼吁社会民众减少对粮食资源的浪费,号召社会大众重视粮
大型底栖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生态类群,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利用2009年春(5月)、秋(10月)两季在烟台四十里湾两个航次的综合外业调查资料,首次系统研究了调查海域不同季节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时空变化特征,采用Brey(1990)的经验公式计算了调查海域的生态生产力,利用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D)和污染指数(MPI)评价了调查海域水环
天然草原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吸收和固定大气CO2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超载放牧、管理不当、气候变化、投入不足等原因已造成我国北方草原生态系统发生不同程度退化、生产力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以及生态功能弱化。探究草原生态系统碳收支分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反馈对于科学评估其源汇贡献、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高寒草甸、温性草甸草原、温性草原和温性荒漠为研究对象,利用
内含子介导的基因增强效应(intron-mediated enhancement,IME)自1987年在玉米中发现以来,内含子在基因表达中的作用受到了研究者的高度重视,人们发现IME在真核生物(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真菌和植物)中广泛存在,并且发现越来越多的内含子具有增强基因表达的能力。尽管IME机制尚不明确,但大量研究表明内含子增强效应具有一些显著的特征,为内含子作为基因表达调控元件的应用奠定了
在自然界木聚糖是仅次于纤维素的第二大丰富的多聚糖。木聚糖的结构非常复杂,其主链是D-吡喃木糖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形成,侧链上还连接有阿拉伯糖、葡萄糖醛酸、阿魏酸酯基、乙酰基等不同的取代基,因此,木聚糖的完全降解需要多个酶的共同作用才能完成。其中,木聚糖酶作为主酶以内切的方式作用于木聚糖的主链,阿拉伯呋喃糖苷酶则是侧链降解酶,并对主链的降解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本论文以已报道的来源于Paeniba
在过去的30年当中,转基因技术在动物遗传育种和新品种选育中的研究,已经在生物学和动物学领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展。传统的制备转基因动物方法主要有逆转录病毒感染法,胚胎干细胞法和显微注射法等,但每种方法都有其缺陷,限制了其在今后动物遗传育种中的广泛应用。精子介导法因具有诸如成本低廉,转染效率高,操作简便,以及不需要昂贵的设备等优点,逐渐成为一种非常有前景的转基因方法。同时,纳米颗粒在基因转染中的应用,
蛋白激发子是一类源自病原菌的能够诱导植物抗性的蛋白质,具有增强植物抗病、抗逆的能力。蛋白激发子PevD1是分离自大丽轮枝菌(V.dahliae)的一个新型激发子,能够引起烟草过敏反应,诱导烟草植物防卫物质的产生和积累。为了深入探讨PevD1的作用机理,本研究通过对PevD1重组原核表达,获得了大量的目的蛋白,经过PevD1蛋白晶体条件的筛选与优化,获得了具有高衍射能力的单晶;通过晶体衍射数据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