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信息论视角论古诗词曲英译中的信息传递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sse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拟从信息论角度探讨古诗词曲翻译中的信息传递,从而阐明信息论核心概念,基本模式以及基本原则在古诗词曲英译中的适应性和指导意义,并提出古诗词曲英译中信息丧失的程度,补偿以及为防止翻译过程中噪声的影响,译者的主动性问题,详细探讨基于信息论框架,古诗词曲英译中应采取的方法策略。 从信息论本身来看,其基本概念信源,信宿,发信方,受信方,信息通道,信道容量,噪声,冗余对翻译这一双语信息传递过程产生深刻的启发意义。信息论基本原则认为信道容量应与信息承载相符合,否则就会造成信息缺失;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冗余信息能够克服噪声影响,提高传递效率。这两条基本原则用于翻译使得翻译过程中的各因素凸现出来,翻译理论也不再局限于译文与原文的对比研究之中。 翻译难,译诗更难。从文艺美学和诗美艺术角度来看,诗歌翻译是对原文文本审美特质和艺术魅力的再现。所谓“诗有内外意,内意欲尽其理,外意欲尽其象”,古诗词曲是诗人独特艺术风格与感受情感、意象意境相结合的产物。从诗歌美学角度来看,诗人通过对修辞格的创造性运用,节奏韵律的严格把握,以及神话、传说、典故等的援引,使古诗词曲经久不衰,散发着无穷的艺术魅力。这些艺术表现形式给翻译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性。首先,它们蕴藏于诗歌之中,是文化的载体,不容译者随便舍弃;另一方面,由于文化地域性的限制,它们也是译文读者无法接受的。信息论为诗歌翻译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和理论系统。诗人们所采取的各种艺术表现手法都属于信息负载范畴,在语际传输过程中,信息传输通道容量应与信息传输负载相符。此外,信息通道中的噪声因素,包括译者双语能力,文化驾驭能力,原作者的心理因素,文化因素等,也会影响到信息的传输效果,导致信息的全额或部分丧失。因此译者须从整个翻译过程出发,发挥主动性,权衡信息传输中的各影响因素,平衡信息容量与传输负载,运用冗余信息减少噪声影响,确保信息有效传递,翻译活动顺利进行。具体说来,从信道容量和信息负载两者的紧密联系出发,我们可以采用压缩信息法,具体操作上可细分为替换和角度转换两类,降低传输负载;从信道噪声影响角度看,我们可以增加冗余信息,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具体操作上包括文化扩充和语义扩充两大类。
其他文献
美国批判性思维运动的开拓者恩尼斯在1962年认真分析了批判性思维的概念,提出批判性思维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考,着重于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批判性思维的最新定义是建立在良
赫尔曼·麦尔维尔的《白鲸》和欧内斯特·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这两部经典作品虽相隔百年,但却都有着不朽的魅力和文学价值。两部作品都以蔚蓝的大海为背景,讲述了人类与大海及
世界经济全球化使得广告和广告翻译越来越显得重要,广告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我国学者对英语广告特点及其翻译的研究起步较晚,传统的翻译理论不能满足
本研究依据 Halliday(1994)提出的系统功能语法及 Painter, Martin 和 Unsworth (2013)提出的视觉叙事框架中的概念意义子框架,选取经典图画故事书《彼得兔的故事》为研究对象对其
本文试图从文化图式理论的角度探讨文化空缺的可译性问题及其习语翻译技巧。全文共分六章,各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引言,论述语言、文化与翻译的关系。 第二章阐述图式理
隐喻是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等众多学者们热衷的研究领域。自两千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时代开始,在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有众多贤人志士对隐喻这一神奇而又充满诱惑的话题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