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研究——以南宁市建筑类专业为例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ckdoor64024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业精神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形成并为人们所认可的一种持续、稳定且具有职业特征的价值观、态度和精神风貌的总和,是职业人在具备职业技能和遵守职业道德基础上形成的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在实际的调研过程中可以了解到,目前高职院校对于培育学生职业精神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对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普遍缺乏关注。同时,职业精神培育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政策支持与环境支持。围绕上述内容,本文对职业精神的培育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
  首先,综合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扎根理论研究法、问卷调查等方法得出南宁市建筑行业从业人员职业精神内容构成要素,包括职业态度、卓越精神、职业良心、职业规范和理想信念五个维度,共二十四个职业精神构成要素。其次,在职业精神的内容结构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访谈调研并分析了南宁市高职建筑类专业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现状及困难与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成因分析。最后,从高职院校、企业、政府与学生个体四个层面分别为提升建筑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精神提出了具有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以期完善职业精神的培育研究成果。期望本文能够为高等职业学校建筑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精神培育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证依据。
其他文献
职业教育在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政府和社会不断强调职业教育,增加对它的财政投入。但是,我国职业教育中存在职业教育法律与制度供给不足的严重问题。目前,我国仅有一部缺乏配套实施细则的职业教育法,如何以法律形式规范职业教育财政投入制度,是促进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问题。美国生涯与技术教育法律在不断修订和完善的基础上,为生涯与技术教育财政投入制度建设的构建提供坚实的法律基础,确保生涯与技术教育健康、有序、发展,积累更多成熟的实践和经验教训。
  由四部拨款法案构成的帕金斯系列法案,
摘 要:“课程思政”是新中国成立后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实践中的重要内容,是“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课程育人”的教学实践性方法。高职院校有“课程思政”意义的课程标准,在构建和实施过程中,从教师、学生、课程、教学辅助、行业企业五个层面对思政理念的贯彻并进行可行性的评价,是高职院校达成“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课程思政” 教学有效方法 教学评价 课程标准  在新时代背景
期刊
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以来秉承以魂铸人这一原则,课程思政同样十分注重从学科思想角度引领学生向更好的方向迈进。在教育教学向前迈进的新时代,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从学科自身展开深入挖掘,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改革。  关键词:课程思政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育教学  2020 年6 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纲要》指出
期刊
摘 要: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课关键在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本文以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为例,从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精心组织集体备课、重视教学改革、搭建科研平台等方面提出提高思政课教师整体素养的措施,培养了一批“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关键词:新时代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师队伍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
期刊
摘 要:“三全育人“”课程思政“”教师激励”三者互为关联,形成“三位一体”的紧密关系。新形势下,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师激励相结合的有效路径,做到师生教学相长、育人促己,具有重要意义。上海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创建“师生共读”模式,包含师者育人、学生思政、教师激励三元素,融入“四史”和学院“敬”文化素质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旨在潜移默化地以文化人,取得良好成效。  关键词:三全育人 课程
期刊
摘 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历来是高校教育管理中头等重要的工作之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其工作方式和手段要结合实际,根据具体情况在形式上创新做法,在实质上落实效果。近年来,广州大学以学年礼作为学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之一,将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贯穿其中,以一种创新形式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文分析其内涵与意义,探析奖项设置、评价标准与育人的内在关系,阐述学年礼在育人方面所
期刊
近年来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与人才市场对人力资本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由过去单纯的安置就业岗位这一表层问题发展到如何解决质量就业的深层思考。作为大学生就业群体中占据重要部分的工科女大学生,由于其涉及工科类别与性别差异这两个独特性,其研究更显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价值。
  本文以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为立意,通过对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所取得的成果的归纳,对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有了基本性认知,从中寻找大学生特别是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价值。
  论文所研究问
随着科学技术内部的交叉和综合以及21世纪全球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的巨大需求,科学技术社会化的趋势更加突出,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如何成为科技的引领者,如何培养引领未来社会的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已成为国内外大学工程教育改革的热点。美国研究型大学作为当今世界高等工程教育领域的领航者,在应对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时,通常以课程为突破口,通过增设新的课程和调整课程结构来达到改革高等教育的目的。因此,以课程体系为着眼点,研究美国研究型大学高等工程教育的特色对当前我国新工科建设下的工程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具有深远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是在政治、社会、高校三个层次的共同建构下实现的。1912至1936年,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其目的始终是促进大学生“发舒内力以应群需”。
  政治层面上,民国政府在教育宗旨、改革和法令上的规定为民国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整体的价值引导,即“大学生就业要与国家建设紧密结合”。在政府主导下,地方性和全国性的就业指导机构纷纷设立,其中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最具代表性。与此同时,作为中国革命中流砥柱的中国共产党通过革命号召和开办大学等手段,在部分进步大学生中逐步树立了“革命就业观”。
摘 要:在创新创业升级的新形势、新要求下,将课程思政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是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的整体需求。本文以湘潭大学为例,围绕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出从顶层设计、机制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红色文化氛围等方面入手,构建“引领—协同—融入”的创新创业课程思政新模式。  关键词:课程思政 创新创业教育 红色文化  为继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深刻践行“大众创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