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城乡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而安徽省城镇化在发展水平、速度和质量等方面与全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其自身存在的发展问题和潜在危机却渐渐浮现出来。城镇化质量较低、发展模式较为粗放、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城镇化的资源环境成本高、城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差、“半城镇化”问题显著等一系列问题将严重制约今后的城镇化发展。因此城镇化质量的问题已经成为新时期推进中国及省域城镇化进程的核心任务和亟待破解的理论与实践命题。本文选择时间序列数据和横截面数据为研究对象,建立城镇化质量的综合评价体系,并用熵值法进行评价;运用Geoda等软件,分析了安徽省城镇化质量的时空演变过程,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安徽省城镇化质量的发展过程分为稳步发展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在各子系统发展分析中,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质量高于空间发展、城镇化效率和城乡协调的发展质量。从空间分析结果看,城镇化质量较高地区主要集中在皖江地区,且安徽省城镇化质量空间集聚效应不断增强。在安徽省城镇化质量与规模的协调关系的演变进行分析中,城镇化质量超前型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加,城镇化发展类型由城镇化质量滞后型向城镇化质量超前型转变,且随着这种转变城镇化质量与规模的偏离程度先减小后增大。对安徽省城镇化的动力系统的分析,先选取2000-2011年安徽省城镇化质量综合水平与动力因子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SPSS软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找出2000-2011年间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由于随着经济结构、发展阶段、时代要求的变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也在不断改变,因此,在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和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本文又重新建立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分析模型,选取2012年安徽省各地级市的横截面数据,运用Geoda软件,通过空间计量分析,探究了新型城镇化视角下安徽省城镇化的动力机制。最后,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提出推进安徽省城镇进程,提升城镇化质量的政策建议:一、合理构建城镇体系,优化城镇化发展布局;二、坚持“产城一体化”发展战略,实现“四化”同步发展;三、坚持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切实提升城镇化质量;四、走区域差异化发展之路,实现城镇化质量同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