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蒙晋商,是对17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末,在中国北部边疆的蒙古高原地区从事边疆贸易活动的山西商人、商号、商帮的统称。自明代以来,中国北部边疆的蒙古高原地区内部各部落之间内讧战争不断,外部受到明政府的驱逐和经济封锁,广大牧民生产、生活陷入窘境。直至隆庆四年(1570)明蒙关系得到改善,次年,俺答汗与明朝达成重开大同等13处马市的贸易协议。蒙古地区与长城以内马市贸易恢复后,长城沿线由以前的军事重镇变为商贾云集的边贸市场,但是,马市贸易远远不能够满足蒙民以及王公贵族们的生活需求。清初,旅蒙晋商随军到达蒙古高原,为清廷军队提供粮草军马等物资。同时,深入蒙古草原与牧民以物易物,受到了游牧民族的普遍欢迎。到了后期,随着蒙古地区的逐步统一,旅蒙晋商的足迹遍及蒙古各地。晋商来蒙经商的动力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山西省对山西移民的推力因素,山西地区的人地矛盾、较发达的手工业、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政府政策的都推动了晋蒙商业的迅速发展;二是归化城对商业移民的拉力,归化城是蒙古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及宗教活动的中心,这对晋商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在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归化城是蒙汉贸易与附近村镇贸易的货物集散地,也是北路贸易的征税点之一,因而归化城与晋商北路贸易、西北路贸易及内地贸易的重要中转站。频繁的贸易,对晋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归绥的影响主要包括对归绥金融、归绥商店组织、归绥传统生活文化等方面影响。晋商频繁的蒙汉贸易对山西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贸易活动使晋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徒教育、家族教育,在清末民初,随着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的变化,晋商的对蒙、对俄变得尤为艰难,晋商家族纷纷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创办新式教育机构;到清末以后,随着财富的积累,他们积极投资家乡公共建设与自家宅院建设;经过数百年的经济文化交流,移民也将一些蒙古地名、蒙语词汇、蒙古曲调带回了家乡,与晋话杂糅,创作出了独居民族特色的山曲、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