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蒙晋商在归化城的经济文化交流探析(1895-1905)

来源 :内蒙古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cy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蒙晋商,是对17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末,在中国北部边疆的蒙古高原地区从事边疆贸易活动的山西商人、商号、商帮的统称。自明代以来,中国北部边疆的蒙古高原地区内部各部落之间内讧战争不断,外部受到明政府的驱逐和经济封锁,广大牧民生产、生活陷入窘境。直至隆庆四年(1570)明蒙关系得到改善,次年,俺答汗与明朝达成重开大同等13处马市的贸易协议。蒙古地区与长城以内马市贸易恢复后,长城沿线由以前的军事重镇变为商贾云集的边贸市场,但是,马市贸易远远不能够满足蒙民以及王公贵族们的生活需求。清初,旅蒙晋商随军到达蒙古高原,为清廷军队提供粮草军马等物资。同时,深入蒙古草原与牧民以物易物,受到了游牧民族的普遍欢迎。到了后期,随着蒙古地区的逐步统一,旅蒙晋商的足迹遍及蒙古各地。晋商来蒙经商的动力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山西省对山西移民的推力因素,山西地区的人地矛盾、较发达的手工业、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政府政策的都推动了晋蒙商业的迅速发展;二是归化城对商业移民的拉力,归化城是蒙古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及宗教活动的中心,这对晋商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在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归化城是蒙汉贸易与附近村镇贸易的货物集散地,也是北路贸易的征税点之一,因而归化城与晋商北路贸易、西北路贸易及内地贸易的重要中转站。频繁的贸易,对晋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归绥的影响主要包括对归绥金融、归绥商店组织、归绥传统生活文化等方面影响。晋商频繁的蒙汉贸易对山西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贸易活动使晋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徒教育、家族教育,在清末民初,随着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的变化,晋商的对蒙、对俄变得尤为艰难,晋商家族纷纷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创办新式教育机构;到清末以后,随着财富的积累,他们积极投资家乡公共建设与自家宅院建设;经过数百年的经济文化交流,移民也将一些蒙古地名、蒙语词汇、蒙古曲调带回了家乡,与晋话杂糅,创作出了独居民族特色的山曲、戏曲。
其他文献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传递的方式变得更为多样。如今人们正处于读图时代,信息传递过程中图像的传播效果要远高于文字,图形等视觉元素更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在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中,相比于传统纸媒文字,人们更愿意主动选取直观简洁的有效信息,传播媒介开始由传统纸媒向数媒发展。阅读方式的改变同时也为插画艺术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创作空间,插画的绘画形式也从一般的静态模式朝着动态化的方向发展,动态插画逐渐成为一种新
观察是指人对周围事物或现象进行全面、深入的察看,按照事物或现象的本来面目,研究和确定它们的性质和关系的一种心理现象。数学教学活动中的观察,就是有意识地对事物的数和形的
9优138杂交粳稻系徐州农科所育成,在镇平县种植已3年,种植面积在333.33公顷以上。近两年,我们水稻办在老庄镇蒋庄和杨庄村搞了1.73公顷9优138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和调查,对照品
期刊
海螺沟冰川位于贡嘎山主峰东坡,是横断山脉最具代表性的季风海洋型冰川,自第四纪以来,持久而剧烈的冰川作用塑造了海螺沟流域独特的“U”型冰蚀谷,沟谷上游为表碛覆盖的现代冰川,下游发育着丰富的冰川沉积地貌,小冰期结束以来海螺沟冰川退缩显著,在末端下游形成2km左右的退缩区,退缩区上发育了典型的原生植被演替系列。冰川末端沉积地貌蕴含了丰富的古冰川变化及气候环境信息,而冰川退缩后沉积地貌上发育的植被则记录了
河南作为人口大省、农业大省,乡村振兴战略对河南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基础设施完善、人口素质提升、产业结构升级等诸多有利因素的加持下,河南迎来深化改革的有利契机。乡村振兴首要在人,乡村振兴战略以培育乡村人才和吸引外流人才为基础,对河南省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本文对河南省下属6个经济发展具有代表性的地市,通过进行大范围问卷调查结合部分访谈的研究方法,得到基本数据的同时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