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杏仁核点燃癫痫大鼠模型,并观察海马组织突触素-1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变化,探讨癫痫发病机制。 方法10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癫痫组(40只)、药物治疗组(40只)、假手术对照组(20只),前两组根据点燃后时间段及灌药时间再分为:1周组、2周组、4周组、8周组,建立杏仁核点燃癫痫模型做为癫痫组,点燃后灌注左乙拉西坦做为药物组,然后分析其行为学表现及脑电图信号。取海马组织行荧光定量PCR检测SYN-1mRNA,免疫组化检测SYN-1和IGF-1的动态变化。 结果 1.行为学变化:点燃过程中可逐渐看到大鼠从静止,眨眼,胡须抽动,面部抽搐至点头状态,从一侧至双侧上肢抬起、阵挛、跌倒,极大程度的模仿了人类的复杂部分性发作。 2.脑电变化①假手术对照组大鼠脑电波以散在α波为主;②成功点燃大鼠多表现为广泛、持续的高波幅棘波、棘间波活动;药物治疗组大鼠的脑电波波幅降低,频率减少。 3.荧光定量PCR值检测SYN-ImRNA表达分别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癫痫组1周组表达降低,点燃后2周开始增高,但2周组增高无统计学意义(P>0.05),到8周时增高达到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用药前后4周组与8周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4.SYN-1、IGF-1免疫组化检测:①观察海马CA3区,癫痫组光镜下可见神经元轮廓不清,排列松散紊乱,治疗组则改变较轻。②癫痫组1周组SYN-1阳性细胞表达降低,点燃后2周开始增高,但2周组增高无统计学意义(P>0.05),到8周时增高达到峰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8周组用药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③癫痫发作后1-2周IGF-1阳性细胞表达率明显减少, 直至8周以后细胞表达才明显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药物组与癫痫组亚组2周与8周存在明显差异(P<0.05)。 2.结论 1、通过电刺激杏仁核成功建立癫痫模型,是理想的慢性癫痫模型。 2、SYN-1可促进癫痫的发生和发展,而IGF-1仅一定程度上促进癫痫发作。 3、SYN-1可能在慢性期参与了突触的形成,并与癫痫发作的维持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