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获取粮食及其它农业产品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是农业及国民经济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目前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日益严峻,耕地保护已成为我国科学发展的战略需求。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又重申了“坚守耕地红线,提高耕地质量,增强农业生产能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13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在这一战略要求的大环境下,大力进行土地整治工作,加快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已经成为当前各级国土资源部门服务“三农”、保障和促进社会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任务。但各县在具体实施工作过程中,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布局理念、布局方法和建设目标上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存在着分解过程缺乏科学的依据、对布局的要求没有明确的操作方法、与土地整理的概念混淆以及对高标准的标准界定缺乏层次等问题。一般采用扣除法单纯落实上级下达的数量指标,划定后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往往存在布局不合理,连片程度与质量难以兼顾等问题。布局未能全面考虑县域内的综合条件,难以满足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或保护的多目的性要求。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展开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布局方法和模式的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总量控制和分级评价为前提,依据高标准基本农田的保护与建设目标,选取耕地质量、农用地整理质量潜力、耕地连片程度三个因素,作为规划高标准基本农田布局的依据。设定优质保护、潜质建设、规模经营和综合最优四个目标,根据不同的目标设定不同的模式。采用因素成对比较法确定不同模式下各因素所占权重,利用单元格法分因素赋值,结合因素权重进行空间加权求和的布局模式。对比单一因素分级法和综合因素评判法两种布局方法,最终得出各模式下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布局区域。用优值序列确定分级优选,分别形成优先建设区、重点建区和一般建设区,对划定的高标准基本农田进行分级分责任划分。此次研究区选在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为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选用农用地分等中的自然质量等作为耕地质量因素的取值,基于自然等和利用等的差值计算耕地整治潜力,采用单元格法,测算每一个单元格内的基本农田所占比例,将所占比例为100%的单元格链接为一个大图斑,将图斑的大小作为连片程度高低和规模大小的衡量标准,根据因素成对比较法确定权重大小。分别通过单一因素分级法和综合因素评判法进行布局。对比两种布局结果,单一因素分级法较为片面,对于质量、潜力、规模三大因素分值差距较大的乡镇,采用单因素布局法时布局结果会有很大的偏差。由于因素分级不够细化,最终的划分结果超出预期目标较多,结果不具备指导意义。综合因素布局方法从整体出发,全面考虑多种因素,通过调整因素权重的大小得到不同模式下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布局,结果分别给出不同侧重点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农田布局方案,保护与建设兼顾,选择灵活,更加具有科学性。通过划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序,将责任分级划分,保证布局后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可以顺利进行,后期维护工作能够及时到位。本项研究,探索了多目标对应的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布局模式,结果指向性明确,充分利用了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多年的调查评价成果,便于操作应用。提出的划定模式,对于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划定工作具有指导意义,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工具,采用单元格空间比率算法,模拟了耕地集中连片程度,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和现代农业发展建设布局提供了有效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