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及意义:通过运用电子灸配合针刺调补阳气,治疗阳虚寒凝型膝骨性关节炎,与温针灸比较两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以进一步指导临床,为膝骨性关节炎的辩证治疗提供理论参考和新的思路,以期为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寻求一种安全、有效、简便的治疗措施。研究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方法,根据spss18.0软件生成随机数字表,将来自针灸科门诊及病房收纳的60例阳虚寒凝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分为治疗组(电子灸配合普通针刺组)和对照组(温针灸组),每组各30例。两组均进行为期5个疗程的治疗(一周为一个疗程)在治疗前由专人对两组病人做膝关节压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表及膝关节活动度测量;分别在经过第三、第五个疗程的系统治疗后,再次对两组病人进行问卷评分;最后予以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结果:1.本研究治疗前,经统计两组患者的基线比较及各项评分和测量值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2.治疗后,入选的两组患者各项评分及测量值均与治疗前有显著差异(P<0.05)。3.治疗第3疗程,第5疗程后三个评分量表统计比较分析:(1)膝关节压痛VAS两次评分比较,两组KOA患者的膝关节压痛VAS评分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且治疗组(电子灸配合普通针刺组)关节压痛缓解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温针灸组)(2) WOMAC骨关节炎量表,主要分为疼痛、僵硬、关节功能三大方面来评估膝关节的结构和功能。因此对这三大方面及总分进行统计比较。在疼痛方面,统计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在疼痛缓解方面,两组治疗效果相当。在僵硬程度方面,两组在第3疗程、第5疗程后,进行统计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在僵硬程度改善方面,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在生活能力改善(即关节功能),第3疗程后,两组在关节功能的改善上,效果均等(P>0.05),但在第5疗程后,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在总积分方面,两组在第3疗程、第5疗程后,进行评分,统计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3)膝关节活动度测量上,治疗后,两组患者经测量统计,膝关节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但两组组间比较没有显著差异(P>0.05)。(4)治疗后疗效评定:结合WOMAC评分表治疗后评分比较分析,治疗组(电子灸配合普通针刺组)的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温针灸组)(P<0.05),治疗组的愈显率为80%,有效率为100%,对照组的愈显率为50%,有效率为90%,在总改善率方面,可得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两种方法治疗阳虚寒凝型膝骨性关节炎疗效肯定,在关节压痛改善程度、关节僵硬程度及关节功能改善上,电子灸具有一定的优势,在节省人力、控制灸量、制定灸疗范围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提高了灸疗技术的适用性,临床操作风险低,安全且实用性高,患者易于接受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