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绣品的美学思考——以云南省楚雄州为例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ongyuan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刺绣艺术源远流长,早在《尚书·益稷》中就已经出现了最早的关于刺绣的描述。《尚书·益稷》曰“宗彝、藻、火、粉、黼、黻、絺、繍。”南宋学者蔡沈在《蔡沈集传》中解释说:“絺,郑氏读爲黹,紩也。紩,以爲绣也。”清代学者凤韶也在其《凤氏经说·终南》中指出:“孤卿三章者曰絺衣。絺,紩以爲绣也。三章者,衣绣粉米,裳绣黼黻,衣裳皆绣,故曰絺衣。”可见,《尚书》中所谓的“絺”,就是“绣”。由此也可以知道,在远古时期,就已经有了“绣”,即刺绣,就是在服饰中刺绣图案的这种工艺。中国的刺绣不仅仅只是影响了汉族服饰,同样也深深影响了少数民族的服饰。有些少数民族的服饰以刺绣作为其主要工艺,例如——彝族、白族、苗族等等。   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细等不同自称,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彝族是云南省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几乎整个云南省境内都有分布。其人口数量占整个彝族人口的半数以上。云南省的彝族人口,其整体的分布是大杂居,小聚居。我们现在所看见的彝族,最早发源于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彝族因为其人口数量众多,其文化传承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如云南省的彝族特别是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彝族就比较好的保留了彝族服饰的原始风貌,特别是他们的彝绣。   现在的彝绣在楚雄州已经开始形成了专门的产业,主要销售的是一些小饰品,然后是绣片。不过这些绣片中有很多的是机绣产品而非手工产品。彝绣的手绣和机绣之间的差别比较大,主要体现在审美意蕴的差别上。机绣产品比较呆板而手工产品则生动真实,有些彝族工艺则是机绣所无法替代的。   彝绣目前面临着很多的困境,要解决这些困境最有用的方法是市场化。只有实现了彝绣的经济价值才有可能带动彝绣的发展,也才会有更多的年轻人学习彝绣这门工艺。   彝绣要能被更多的受众接受,就要让更多的消费者喜爱它,并且能够从中获得审美体验。这种审美体验是异于其他我们平常能够接触到的审美体验,因为彝绣是通过长期的文化积淀传承下来的、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的审美成果。彝绣的图案与内容是彝族对于自然、生活、宗教等内容的展示,是他们自己的独有的文化。因此,具有浓烈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要让更多的消费者喜欢彝绣,并能够从中获得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首先要让他们领会彝族刺绣的意象世界,其次是让他们参与进彝绣的设计之中,而不仅仅只是一个观赏者,彝绣本身从日常的服饰中而来,它最根本的价值是其使用价值。但是要发展彝绣就要开发它的审美价值。只有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好的发展彝绣从而达到最终保护彝绣的目的。
其他文献
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中职院校的学生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并且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也逐渐增多,这都给中职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难度,并且中职院
康德的“时空观”在其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揭示了康德哲学在认识论上的“主观性”或“属人性”,也展现了康德哲学中的“现象学”性质。而前期海德格尔对康德“时空观”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中国古人相信天生人成,天人是合一的,因而天人之间必然可以沟通和感通。事实上在原初社会,人间统治权利的独尊正是通过对天人沟通的权利和路径的垄断而获得的。天人沟通的路